“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仅是苏州府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世人眼中的风流浪子,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故事。真实的唐伯虎并非流传的那般风流,而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大才子,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天赋颇高,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在书法、文学的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胡适就曾赞其诗为“名诗正义”。
今唐伯虎的传世作品有诗四百九十首(包括补遗十六首)、曲一百四十九首、文四十九篇(包括补遗一篇)、词十四首。出身于商贾之家的唐伯虎从当时文人荟萃的江南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他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考取第一名,一时轰动苏州府。纵天赋异禀,但他却仍不懈怠,他的好友文徵明在《饮子畏·小楼》写到:“君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数句就将唐伯虎笃学好古这一形象展现出来。唐伯虎熟读四书五经,《诗经》对他影响尤甚,在他作品中有二十处熟稔且灵活地引用《诗经》典故,或诉壮志难酬之苦或抒望乡思亲之情。如《骢马驱》中:“岂无同裘士,念子不能饭。”化用《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巧用边塞征战为背景使其诗歌更添厚重之感。此外他还熟谙《楚辞》《昭明文选》等集部典籍,早年创作的《金粉福地赋》一文堆砌华美的辞藻来描绘古都南京,其用词之侈丽闳衍,颇具六朝之风韵,这便是受到《昭明文选》中六朝文风的影响。
唐伯虎的文风深藏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其家藏《成玄英疏庄子》一书,深受其喜爱,他在后世隐居于桃花庵中即受庄子“唯至人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己”这一观念的影响。唐伯虎读书善记,通常会对所读书籍进行校对和批注,在他收藏过的唐杜佑《通典》这本书中便能看到他的题记,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曰:“高杏东先生得杜氏《通典》一部,唐子畏所校也。子畏每夜尽一卷,用朱黄识其旁。卷尽,辄写山水人禽竹木。其端或书小诗,工括前意为一二语,或纪日月,诚一时佳玩也。”有人曾问过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何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回答说:“但少唐生三千卷书。”
唐伯虎自小便在绘画上展现出超人天赋,少时便已成名,其画作在当时的苏州千金难买。祝允明在唐伯虎的墓志铭《唐子畏墓志铭并铭》中说:“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请门征索文辞诗画”。他的画融汇南北画派,打破了当时绘画传统。周臣是唐伯虎在绘画上的开蒙老师,其多用正笔、风格严整稳健,唐伯虎初拜周师,深得其三昧。后经之父介绍,与同为“吴家四门”的沈周相识,再拜于沈周名下。沈周为明朝绘画中承前启后的人物,唐伯虎兼其师之所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画作与其文学创作相融合,将诗中境界带入到画境之中。唐伯虎自题的《云山烟树图》:“烟山云树蔼苍茫,渔唱菱歌互短长。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西北近横塘。”这不仅需要绘画上的精深造诣,更需要语言上的技巧。王穉登曾这样评价唐寅的画:“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
明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泄题一案断送了唐伯虎的仕途,却造就了一个诗画书三绝的江南才子。桀骜不驯的性情和跌宕起伏的命运造成了他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历经两次大变之后,他决定醉心于诗文书画,进一步研习进修,以成一家之学。在《与文徵明书》中写到:“……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之后唐伯虎抱着“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态度,潜心治学,屏居桃花坞。
其大量作品在屏居桃花坞的年月中产生,他用诗词书画表达自己的意味和思想。对花的吟咏约占其诗词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既有“满坞桃花一醉人”的快活又有“万点落花俱是恨”的感慨,他将自己人生中的几多得失尽显在花开花落之间。众花之中,唐伯虎尤对桃花情之所钟,他的住处种满桃花,取名桃花庵,并在这里写出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由于明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明中期文坛所倡导的“复古尊雅”的风气得以转变,文学上迎来了解放的新思潮。唐伯虎在文字上不拘一格,不避俚俗,自由抒发自身真实性情的创作风格恰在这一时期迎合了世俗化的倾向,“世泰时丰刍米贱,买酒颇有青铜钱”(《咏渔家乐》)、“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留人酒不赊”(《花酒》)这般直率浅谑的诗风深受世俗社会的喜爱,使得他声名大振。
唐伯虎的交游活动在他成才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说在唐伯虎深陷科场案之后,还当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岁时集》一书帮助好友朱存理买驴。他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结识了众多文人才子,其诸多行为也受到友人影响。藏书这一癖好就深受王鏊、孔周、吴宽、祝允明、文徵明等影响,在他藏书的学圃堂、梦墨亭等地,收有大量宋元善本,他们之间形成了“每得一异书,则争相夸示以为乐”的风雅。沈周曾作《落花诗》十首,文徵明与唐伯虎遂与之相唱和,唐伯虎作《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足可见吴门文人之间的闲情雅趣。
在这些人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唐伯虎的忘年交——文林(文徵明之父),他时常提携唐伯虎,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是唐伯虎的伯乐。文林对唐伯虎十分器重,不仅资助他还将他推荐给吴宽、沈周、曹凤等人,这些对唐伯虎的一生都有着至深影响。文林赴温州上任时,唐伯虎写就《送温州》——“远将仳离,抚筵悲歌……我思悠悠,慷慨奈何”,寥寥数字无不体现着二人难舍难分的感伤情怀。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唐伯虎在留下一首绝笔诗后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纵然年少成名,潇洒自成一派,但他的一生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