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纸上旧痕

    大道广容蒋子龙

    李舫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7月08日   07 版)

        蒋子龙 郭红松绘

        1941年出生于河北沧县。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1980年《一个工厂的秘书日记》、1982年《百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年《开拓者》、1981年《赤橙黄绿青蓝紫》、1984年《燕赵悲歌》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农民帝国》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共百余种。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4卷《蒋子龙文集》。曾任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蒋子龙老了。

        不记得什么时候,蒋子龙开始喜欢用“老朽”自称。“老朽不才,感谢大家厚爱!”

        “多谢你的美意,老朽愿意一试。”

        每次跟他约稿,他都会这样客气地答复。可是,这个词,像一把尖锐的刀,扎着人心痛。在我心目中,蒋子龙如同沙漠中的胡杨一样,傲岸挺拔,倔强顽强,永远不老。可是,时光流逝,当年叱咤风云的蒋子龙,竟然同“老”这个词有了关联,这不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前些年,蒋子龙住在天津,文学界的活动少有参加,时或驱车来北京,是因为中国作协主席团的会议。再往后,他卸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职务,更是难得来北京公干。他很想念北京的老朋友,便鸿雁飞书,与朋友们纸笔交谈。他开玩笑地说:“进京难,进京难,‘进京证’太难办了!”

        这些年,蒋子龙一直住在珠海。在这个美丽的现代化城市里,蒋子龙如鱼得水,笔耕不辍,似乎重返人生的黄金时代。在文学的各种活动中,不时见到他矍铄的身影,听到他爽朗的笑声。2020年1月下旬,应陈世旭之邀,蒋子龙从珠海飞到广州,参加文学采风。我因公务耽搁,从北京飞过去,晚到了一天,与大家汇合。时值戊戌岁尾,寒冬里的广州,依然风和日丽,暖风习习。那时谁都没有想到,还差几天就即将呼啸而至的庚子年,竟然裹挟着如此巨大的灾难,很多亲人和朋友就此生死两隔。

        这一次,蒋子龙走路有些拖沓。两年前一次意外,他的膝盖受伤,医生建议,要么做手术,要么保守治疗。两种方案各有利弊,手术的话可能有风险,保守治疗恢复太慢。蒋子龙选择了艰难而漫长的保守治疗,每到推拿的时候,他说自己就会“疼得吱呀乱叫”,还好治疗有些效果。“哈哈哈,也许永远做瘸子了!”如此结果,蒋子龙依然谈笑自如。朋友送他一根木头手杖,帮助他平衡,可是,这手杖在他手里,就像是道具。蒋子龙用这道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有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味道。这次采风日程非常紧凑,一个活动、一场参观都要两三个小时,纵使这样,蒋子龙依然站得笔直,走得虎虎生风,即便是依靠手杖借力,他也一定要做出轻松的表情。我看得出他为了不影响别人,每迈出一步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克服怎样的疼痛。在广州一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单独为他搬来椅子,请他坐下来听介绍。他立即笑着婉拒:“怎么能搞特权!”我们同他一道大笑——这才是蒋子龙,不枝不蔓,不老不朽。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我以为说的就是蒋子龙。他澄净,真挚,率性,冷酷的外表下埋藏的是一颗火热的心,犀利的笔锋中挺立的是一个大丈夫的伟岸。

        四十年前,他携改革文学横空出世。一部《乔厂长上任记》,让改革者“乔厂长”轰动了整个中国,也将“蒋子龙”这三个字也深深烙在了当代文学史中。霍大道、乔光朴……蒋子龙笔下众多改革者的形象,真实、立体、多元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和社会路向。他笔墨沉着,赞美中蕴涵忧患意识,讴歌里不失批判精神。四十年后,我们发现,他不仅是改革的记录者、见证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可是,作为“改革文学”的缔造者,作为工业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蒋子龙却从未忘记生养他的土地,从未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他常常说,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这是他的根脉。

        蒋子龙出生于沧州。沧州,因渤海得名。沧州与大海为邻,故名沧州,意为“沧海之州”。14岁之前,蒋子龙在沧州农村长大。那里高高的土房,比两边的土地矮一大截的车道,村子外面的大水坑,以及在水坑里摸鱼洗澡的日子……这些深深扎根在记忆里的场景,被他写进文章。他感慨:“沧州,像梦一样永远跟着我。”蒋子龙骄傲于自己的农民本色,为沧州这魂牵梦绕的故乡自豪,沧州给了他农民本色,也给了他磊落豪直的性情,让他常有刚毅之志、深怀济世之心。

        从2000年开始创作、费时十一年完成的《农民帝国》,是蒋子龙的寻根之旅。在这部史诗般壮丽的大书里,蒋子龙写下了他对于农村生活变革、农民文化性格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农村、对土地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浓烈乡愁。为了写作这部《农民帝国》,蒋子龙多次去农村生活,体验,广东的农村、河南的农村、山东的农村、天津周边的农村,都留下了蒋子龙的足迹,他有意让自己重新变回一个农民,在一种农村的天然氛围里写作。在这些或贫寒苦瘠、或富饶肥沃的土地上,他餐风饮露,却流连忘返,甘之如饴。

        蒋子龙的散文天马行空,涉猎甚广。他说,“不管写什么,工业题材也好,农村题材也好,城市题材也好,也不管怎么写,浪漫地写也好,现实地写也好,魔幻地写也好,唯一能告慰读者的,只有真实,即便是虚构的故事,里面却须有真实的世界。”这是他对于文章之道。蒋子龙把他的文学观念,建立于“真实”这个牢固的根基: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困难,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感情……“也许真实并不总是讨人喜欢,但人们却无法逃避它,只能正视它,聆听它的指引。”蒋子龙说,“我相信,任何读者的心,都能够向真实洞开。”

        曾经有人记录蒋子龙趣事。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中美作家联谊酒会上,美国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猜谜语,并说这个谜语20年来尚未有人破解。蒋子龙则声称自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金斯伯格的谜语是:“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立刻答道:“你用什么工具装进去,我用什么工具取出来。”众人一头雾水,金、蒋二人会心大笑。金斯伯格伸出大拇指说:“你是第一个猜出这个谜语的人。”其时恰值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家对语言学了解不多,中国作家更是知之甚少,而蒋子龙巧用的工具,恰是“语言”。

        木铎金钟,怀才抱器如蒋子龙者,可谓凤毛麟角;睿智机巧、纵横激荡如蒋子龙者,着实世所罕见。而一以贯之,数十年如一日,为人民鼓与呼,蒋子龙堪称社会良知。

        这实乃中国文学之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