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又是浓墨重彩、载入史册的一瞬。在这70年里,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面貌以及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地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活动,“学习强国”论坛从全国数万投稿中遴选优秀作品,以《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为书名结集出版。
该书作者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普通群众,涵盖各行各业,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非常接地气。他们中有的是来自基层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有的是来自于各地作家协会、媒体的文字工作者,有的是城乡社区农村的普通居民,有的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有的是白发苍苍的离退休职工,有的是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大学生,有的是一心奉献、扎根边疆的援疆工作者,有的是奋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驻外企业员工……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来自于人民群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充分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心声。
本书所选作品体裁丰富,既有散文,又有诗歌、报告文学。其中以散文为主,共41篇,约占总量的63%。诗歌这一体裁在抒发感情方面有独特优势,征文投稿中诗歌所占比例也比较高,本书共选编了17篇优秀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还以组诗的形式来充分抒发表达情感,如《美姑的色彩》《在大洋的那一边》《我是开山岛》等,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而报告文学则在深度发掘、剖析、宣传某一事件、人物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本书选用的7篇报告文学作品充分发挥了上述特点,如反映上海交通大学西迁的《一路向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深情的笔触重现了当年“交大西迁”中国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读来让人不禁回肠荡气、连连称赞。
在选文内容方面,所选征文都从“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出发,从身边的人与事写起,以小见大生动反映了70年来家与国的点滴变化。总结起来,有以下两大特点:
真实可信。无论是散文、诗歌抑或是报告文学,其内容大都从作者自己身边的人与事选材,从他们70年来工作生活的变化写起,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感,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比如,娄国标创作的《母亲的愿望》,通过母亲几十年来交通出行的变化,从步行、坐绿皮火车、动车再到高铁,生动展现了祖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贾双玉撰写的《舌尖上的“前世今生”》,则由小时候吃杂粮饿肚子、用粮票买食物到现在食材丰富讲究营养搭配写起,展现了普通百姓大众由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极大转变;梁永刚的《我的电视变奏曲》,描写了由儿时羡慕别人家有电视,到自己家购买黑白电视、彩电、液晶电视,通过一次次换电视的难忘经历,折射出百姓人家物质生活的飞跃及祖国工业的发展;张喜洋的《从农民工到记者》,则从个人职业的发展变化,见证了国家的改革开放给个体发展提供的广阔平台。这些文章里讲到的事情,读起来就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亿万家庭之中,那么普通、那么真切!跟随这些文章,我们仿佛又重温了一遍祖国一步步发展强大的光辉历程。
情深动人。70年的沧桑巨变,自然带给作者们无尽的感慨。不论是平实的散文、报告文学,还是奔放的诗歌,作品的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们对时代、对祖国、对党和国家的一往情深。孙家玮的《乡愁,是一种美好的希望》唱响了客家人对美好和平的新时代、伟大可爱的祖国的一曲赞歌;亚里坤沙·艾思格的《春风化雨:我家和祖国的二三事》深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潘利《新时代轨道之路》发出了人们心底的声音:新时代的路上,我们齐肩向前方;新时代的路上,我们携手谱华章。
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古代的志士仁人对他们心目中的大同世界作了动人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挺起胸膛大声宣告:我们的伟大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高度、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经向历史交出了合格的答卷。拾掇70年,坚定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