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香)近悉,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研项目之一《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当代诗学名家选释经典丛书》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名诗三百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韩经太主编,召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名家赵敏俐、钱志熙、葛晓音、莫砺锋、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撰写,精选中国文学史上305首经典诗歌(广义的诗歌概念,包括部分词和散曲小令),予以详细注释和独到鉴赏,发掘中国诗歌的境界之美和技艺之精,以期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阐释的“经典”风范。
该书主编韩经太和各时段撰写者赵敏俐(先秦两汉)、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葛晓音(隋唐五代)、莫砺锋(两宋)、张晶(辽金元)、左东岭(明代)、蒋寅(清代)、张福贵(现当代),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多年,且研究成果卓硕,获得了全国同行的认可。由他们撰写自己研究领域的诗歌鉴赏,既保证了书稿质量的高水准,又能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通过普及性读物传播给大众,避免近些年来一些古诗词选本低层次重复泛滥的弊病。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都已经是一种“历史流传物”,需要予以合理阐释才能激活它们的价值。而如何阐释,需要一定的视野,对此,《中国名诗三百首》的主编韩经太具有明显的理论自觉:“在我们看来,这应是一种穿越古今而找寻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特质的探询意识。的确,‘通古今之变’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作品中精选出‘三百首’,其中还包括跨越‘五千年’传统文化与‘一百年’现代文化鲜明对峙的历史界限。”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史和诗歌选本都不自觉地分为两橛,即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现当代诗歌分疆而治。这无疑加大了二者之间的鸿沟,不利于进行古今的融会贯通。《中国名诗三百首》明确将中国现当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选在一编,不仅体现了中国诗歌史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观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大势。本书所选诗歌都立足于对当代人格的养成和当代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本书所选诗词都配有作者简介、注释和鉴赏。作者简介对作者生平、诗歌风格、艺术成就略加介绍,为理解作品奠定一个基础。注释对诗词中的疑点难点予以疏解,扫除阅读阻碍。鉴赏是本书的重心所在,也是最见撰写者功力、水准和专业性的地方。整体而言,本书的鉴赏写出了水平,发掘了诗词的诗心意蕴和艺术成就。
譬如,负责唐代部分的北京大学博雅讲习教授葛晓音在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中指出:“李白幕天席地,友月交风,‘诗仙’的潇洒狂放掩盖了他内心深刻的孤独。这组《月下独酌》的第一首,便以花下独酌、举杯邀月的清狂形象赢得无数赞誉,而其中深刻的人生思考却少有人领会。”对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的分析云:以“荡胸”二字置于“生层云”之前,似乎层层云气是从诗人的胸中升腾,充分表现出诗人仰望泰山时精神的激荡,以及将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有此力度,下句说目送归鸟以至要“决眦”的夸张,才更显出“望”的专注急切和目光的清澈深远。这样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对李白、杜甫精神世界的深度把握和透彻了解。
负责宋代部分的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分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两句云:“一般来说,人们游山玩水时多喜晴而厌雨。诗人却认为晴景固好,雨景亦奇,这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也体现出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思想自由通脱,其情感则执着又潇洒。他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人生,以超越的眼光观察世界。蜀山蜀水固然是其情之所系,异乡客地也使他安之若素。苏轼既欣赏庐山、西湖等天下名胜,也喜爱密州等地的平冈荒坡。此诗表面上仅是对西湖景色的赞叹,其实何尝不是诗人旷达人生观的生动体现?”这样的分析是建立在莫先生对苏轼整个人生境界的体认基础之上的,所以娓娓道来深中肯綮。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历朝历代都产生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经过历史的自然选择,那些千年以来始终留存在民族记忆之中的精品,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而经典的诗歌总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在不同时代给人以新的启迪。所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蕴的美感也需要一代代学者不断深入地解读和阐发。倘若编者和赏析者的努力能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期待,那就是这本选集的大幸了。”葛晓音如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