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三

    从多个视角观照都市戏曲人文生态面貌,为建构中国戏曲文化史提供重要实证参考。

    透析清末民国戏曲文化面貌的都市视野

    王潞伟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6月10日   20 版)

        《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赵丹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定价108.00元

        赵丹荣博士新著《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在大量的史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和分析,不仅还原了清末民国都市戏曲文化的整体面貌,而且对于揭示当时京、津、沪等都市社会文化风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著并非就戏曲而谈戏曲,举凡都市一切与戏曲相关的各种人和事皆为关注对象,如文人、官僚、财阀、帮会组织、青楼唱妓、票友票房、旗人故老以及女性观众等参与戏曲实践活动,尤其“捧角”“狎优”“玩相公”“私寓”“品花评伶”“戏剧改良”“报刊评介宣传”等现象,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了都市戏曲文化发展的走向,正所谓都市梨园生态。该著涵盖了都市梨园生态的整体视角,这其中伶人是核心,演剧是主体主线。以此为基点探讨都市梨园生态面貌,尤其着眼于戏曲与都市社会文化活动的互动关系,可谓考察晚清民国期间中国都市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从中可以窥探都市各色人等的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以及历史文化面貌。总之,此部著作视野开阔,涉猎广泛,是了解都市梨园生态整体面貌的上乘之作。

        对戏曲文献史料观念的突破与充分运用是该著的一大特点。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文献史料的遗存呈现多元性、鲜活性等特征。正如谷曙光先生提出的“梨园文献”概念,即“梨园文献”之“文”字可指文字典籍,如剧本、评论、研究著作、报刊等;而“献”字,包含声音、图像、视频、文物诸多方面,如戏画、脸谱、照片、戏单、唱片、录音、电影、录像、梨园匾额、行会文书、契约、行头,乃至名伶遗物等等。丹荣的著作便是在广泛搜集都市“梨园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精英文化视野中的文献史料,更注重搜集整理运用海量的非精英文化视野中的文物、文献史料,这些史料的大量遗存为了解作为大众文化的戏曲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反之,仅凭精英文化视野中的史料是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都市戏曲文化面貌的。

        该著在“文献考据”“二重证据”等研究方法充分运用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的剖析。

        首先,注重宏观把握的同时兼顾微观视角深层解析。著作中多处考述能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变革中观照剧坛文化的变化,如在探讨《顺天时报》为私寓相公公开举办“丁未菊榜”评选活动之根源时,认为与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大量文人转入报刊行业有密切关联。因为“品花评伶”确为晚清旅居京城、筹备科考的文人们之一大乐事,科考制度的废除,一些文人转入报刊界,致使“品花评伶”的风尚借助报刊的广告宣传效应风靡一时,不仅对伶人意义重大,而且对戏曲文化的繁盛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注重群体与个体之间共性与差异的剖析。著作在谈及相公之品行时,能够严格区分相公之群体与个体之差异。对于晚清相公群体而言,多薄情寡义,少自尊自爱。薄情寡义者,以出卖色相为能,以攫取钱财为旨,与狎客们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更有甚者在多位狎客之间闪转腾挪,眼中唯有金钱,并无一丝情感。而少数相公则能自尊自爱,如梅兰芳、方俊官、李贵官等,虽色艺绝佳,但能够洁身自好,以追求戏曲艺能为宗旨,独善其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实属难能可贵。这种较为严谨的区分群体与个体的共性与特性是完全遵循历史事实的。

        再者,著作在研究报刊“剧评”与“伶评”数量时运用统计学与比较方法,从“剧评”“伶评”的量化与内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就京、津、沪三地戏剧类报刊或报刊的戏剧专题板块风貌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白璧微瑕,该著亦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著作以京、津、沪三个都市中戏曲人文生态研究为主体,但仔细斟酌,这三个都市的文化风尚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北京以政治、文化中心突出,天津为大小军阀、失意政客等退隐之地,上海则商业化气息更为浓厚。若能从各个都市的文化风尚特色视角来观照戏曲文化面貌,则对于了解都市戏曲文化的不同面相更具说服力。

        总之,著作在突破传统戏曲文献史料观念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视角来观照都市戏曲人文生态面貌,为建构中国戏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谓透视清末民国都市戏曲文化面貌的一部力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