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博物馆直播要多“带”干货

    张翼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4月01日   08 版)

        从今年2月开始,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博物馆直播“火”了,火得自然、流畅,让人感到欣慰。一些直播讲解员因其幽默生动的讲解方式在网上走红,为相关博物馆收获了一批粉丝,让更多人对博物馆里的文化瑰宝充满了从线上浏览到线下亲近、一睹真容的兴味,也让居家“战疫”的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得到了别样的云端精神之旅、文化传承教育,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是可以超乎于直播界与文博业强强联合、珠联璧合所带来的实际或可预期收入的。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是此次疫情给文博行业发展带来的迫切需要。在线直播、微博互动、网页VR导览等,现代传播和展示技术的有效接入,普通讲解员化身“文博界李佳琦”,就是在一些博物馆暂时闭馆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扇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的窗,配合以专业讲解员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讲解,让文物、遗产和古文字都真正“活”起来。眼球效应时代,内容为王。博物馆直播作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可以为过度娱乐化和内容泡沫化的直播业界带来更多供给侧启示。

        闭馆期间的直播之“火”,一定程度上借用和延续了当前直播界的一般运作模式:直播者的“颜值”和“言值”等形象和观感是直接的吸引力,观众首先是看人,然后是看“物”,这一点其实是双刃剑。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馆”、一件文物、一个地方乃至于一个时代,是好事。直播中的随机性和互动中的“突发状况”,现有的博物馆直播一线“主播”的整体素养是否能应付自如,传递准确而真实的关于古代文明或者近现代历史线索,是需要打上问号的。事实上,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有多位“学富五车”的“老先生”,让他们也走到直播镜头前,那才真叫“得劲”。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给我们作出了卓越的榜样,更多的博物馆直播可能需要往这方面靠一靠,至少要做到老中青结合、讲解员和专家组CP,这样可能更有干货、更有“嚼劲”。

        同时,博物馆直播往往是针对某藏品进行讲解,捎带着一些典故、传奇之类。好像有点干巴,还是在变相地教育人。既然是学李佳琦,那就学彻底,也“卖点啥”呀。在线卖票、打包“卖”地方名胜古迹、卖相关文创产品,大大方方地“吆喝”,同时明码实价“喊”出来,请线上的观众们“买它”,购买货真价实、诚意满满的精神营养餐,过好后疫情时代的美好生活,这一点都不丢人、更不会丧失斯文。

        陕西省西安市  张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