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

    2020新书淘宝之社科:跨年大扫描

    本报记者 陈菁霞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1月08日   11 版)

        明天,一年一度的出版界盛事——北京图书订货会又将如期而至,本报从全国几十家出版社新书中选出一批社科类重点,限于篇幅、信息、记者眼光水平等诸多因素,本篇“淘宝”难免挂一漏万,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但为读者提供优质图书信息,奉上精神大餐的初衷一如既往,如此,希望有缘读到此文的读者诸君理解。

        经济与社会13种

        上海人民社·世纪文景新书《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是史学巨擘E.P.汤普森晚期代表性著作,跳脱以往的诸种刻板印象,以“道德经济学”之眼破除理性经济人迷思。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经典著作《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江苏人民社),其亮点之一,是将城市与乡村的故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叙述,这正是以往专注于城市或农村研究者最易忽略的,也是研究城市与乡村发展原本应有的主线。

        华中师大社《中国农村调查·口述类·中国农村变迁》继续推出第4至10卷,这是对全国两千多位80岁以上农民进行的土改口述史调查的成果结集,深入考察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科学社《白洋淀百工考》记述了白洋淀人民的渔猎和工具制作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其承载的地域文化、技术和艺术进行了论述。华中师大社《民国年度出版时评史料辑编》(10卷本)辑录民国时期重要报刊等时评史料,是国内首部相关专题汇编。《城里城外》(厦大社)用多维视角反映国内外城市现状和城乡关系,城里城外实际上是对城乡关系的通俗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寓意着城市化转型的指向。

        商务《共同利益经济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的最新著作。该书回应时代关切议题,力倡经济学社会责任,旨在促进人类共同利益。自出版以来,该书已荣获多个奖项。在18世纪晚期,欧洲创新引发的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为什么革命出现在了西方而非别处?为什么它可以持续发展,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在这部开创性的《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人大社)中,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给出了答案。

        郑杭生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学重建中的重要领导者,是新中国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人大社《郑杭生教授纪念文集》为中国及世界社会学学科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学术遗产。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由于不了解或者误解,国际和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天津人民社《回应:关于“一带一路”的十种声音》回应了质疑之声,厘清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及有意无意的误解。北大社《通往国家品牌之路》对华为、海尔、格力、苏宁、茅台等九个著名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探讨通往国家品牌的典型路径。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人大社)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上海社科社《危险关系:爱、背叛与修复之路》从多个角度探讨犯禁之爱,与读者对形形色色的现代婚姻共同展开一场诚实袒露、启迪人心及趣味盎然的探索之旅。

        文史与国学31种

        商务近期推出张祥龙《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系列的后两本:《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和《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该系列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北京人民社《清史三百年》是戴逸先生撰写的一部极简清朝断代史,其可贵之处在于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协和统一。龚鹏程著《国学私言》(安徽教育社)涉及诗教、乐教、服饰、书法、绘画、文化交流、书院、武术、礼教等诸多内容。

        中华书局《金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仍以百衲本为底本,还全面搜集梳理了点校本《金史》出版以来发表的诸多校读札记,体现了当代《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外,《西南大学新藏石刻拓本汇释》所著录者,大都来自私人藏家,多数为首次公布。北京社《隋唐大时代》描绘了宇文泰、李世民等历史人物,展现出北朝末期到唐朝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潜徽录》(上海古籍社)内容为如皋冒氏家族成员及其亲友著作合集,体裁多样,兼具文学、史料和思想史价值。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北大社)打破既往以历代王朝为主线的叙述框架,完整呈现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对话的历史轨迹和丰富面向。没有什么比古代丝绸之路更能激发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广西师大社《西出阳关:丝路纪行(一)》亲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7座城市,再现丝路上的城市、文明、民俗与特产。《区域、社会与中国文明起源》(科学社)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成果集,涉及甘肃武威西城驿、临青海民和喇家,江苏张家港东山村等区域和遗址。反映美国人的孔子认知史的《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是商务新书,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国的初始途径等一系列问题。

        海外中国研究领域,江苏人民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新出《晋武帝司马炎》和《申不害: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政治哲学家》,前者以司马炎为基点,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后者为顾立雅研究申子的经典之作,辑佚、校勘、训诂,兼采并用,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同类新书还有九州社“海外中国专题研究丛书”的《经世治国:宋代国家与社会的进路》《重划边界:中国的工作、家务与性别》《经济视野中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婚姻与不平等》等。本丛书汇集了包括吉德炜、伊佩霞、宇文所安、韩明士、周锡瑞、包弼德等在内的世界著名中国研究专家的相关论文,是相关研究的必备文献。人大社“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新添安熙龙的《马上治天下: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和盖博坚的《皇帝的四库:乾隆晚期的学者与国家》,前者是以英文写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后者是至今为止海外汉学界罕有的关于《四库全书》研究专著,对清代政治史和学术史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

        大象社《北洋政府职员录集成》汇编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初北洋政府时期的《职员录》及相关人名录50种200余册,对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人物、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及教育、科学等事业机构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科学社),不仅重视对于宗族问题的理论剖析,还努力挖掘如铜器铭文、家族墓志等新资料。上海人民社·世纪文景《显微镜下的成都》对地方性的发露与深描,为重识传统中国,思考国家与地方关系问题提供了独特视野。2020年,华中师大社陆续推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刘守华故事学文集》《邓嗣禹全集》等。前者收录刘守华学术生涯中有关故事学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系统梳理邓嗣禹在科举制度、朝贡制度、太平天国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引进类中,查尔斯·蒂利融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野心之作《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北大社)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建构为两大主轴,描摹了大时代背景下法国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华夏社的《英国史:1914-1945》,泰勒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焦点,勾勒了当时英国政治家和各国领袖诸决策多方考虑下的心理纠结与果敢,是无法绕过的20世纪欧洲史读物。关于冷战起源的里程碑式著作《权力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商务),全面展现了冷战形成的全过程。

        社科文献社《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另外,该社《掘墓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个冬天》是一份关于魏玛共和国最后10个星期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历史学家吕迪格·巴特和豪克·弗里德里希以天为单位,描写这段充满戏剧冲突性的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历史。三联《中国问题:1884-1905年的大国角逐与英国的孤立政策》从全球视角出发,考察了英国当时的政策,强调欧洲和海外发展之间的联系,为相关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思想与教育15种

        围绕着“动力”和“秩序”两大核心观念,广西师大社《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探讨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基于宏阔的历史背景,对“动力与秩序”进行深度分析,为学界提供了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上海人民社·世纪文景)是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首部中文专著。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和视觉材料,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讨论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组织设计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发展演变,并复原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扮演的隐藏角色。此外,该社《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人大社《康有为全集》(增订本)汇辑康氏已刊和未刊作品近千万字,与以往的整理工作相比,全集除了收录完备以外,还首次刊布了一批从未整理出版的珍贵康氏手稿。面对日益分崩离析的现代哲学,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刘述先先生,通过对“理一分殊”的现代阐释,着力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近日该社推出《刘述先文集》。

        天津人民社《刘泽华全集》收录了刘泽华先生数十年来发表的专著和文章,其中包括序、跋、散杂文、访谈和自述。另外,该社《〈共产党宣言〉探真》为高放先生六十多年来持续探究《共产党宣言》的文汇,呈现了这部伟大著作的本来面目及其价值,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印度学者雅尔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诱惑》基于政治经济学和精神分析的整体视角,对印度教和印度社会进行了批判,对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是很好的参照。

        “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更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地位。在“西学”与“中学”双重视野下,华东师大社《论家:个体与亲亲》重新审视“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南京大学社《〈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致力于讨论神奇女侠这一形象。神奇女侠彰显了人们的理想,同对又对这些理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

        游戏和流行文化给今天的年轻人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亲密空间体验,极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华东师大社)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从中总结出36条有趣又有效的学习原则。教育科学社《走出教育游戏的迷思:科学证据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增值研究、认知结果研究和媒介比较研究为线,串起了对游戏研究历史的回顾、现有世界各地所开展的游戏研究和游戏研究的未来。

        福建教育社《陶继新论道名师》以独特视角记录全国各地近20位名师的成长经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等。本书精选其中的18位教师,以便让读者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名师。《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教科社)深刻剖析了教育观念市场上各种各样流行的概念、口号和主张,展现出教育哲学思考的力量、美感和价值担当。阅读为什么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朱永新先生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站在教育改革家立场,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在《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海天社)提出“阅读三问”,并为国民教育献计献策。

        艺术与人文26种

        名人传记里,近期不乏亮点。上海社科社《恋爱中的海明威》本质上是一部回忆录,作者为海明威二战后结交的忘年密友。海明威生前经常与他用录音带进行通信,本书内容很大一部分即来自那些保存下来的录音带。破解乔伊斯笔下人物原型之谜,揭示其故事情节的起源……,由乔伊斯胞弟撰写的《看守我兄长的人: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生活》(上海三联),对研究这位爱尔兰作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广西师大社《我的真容》为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首部自传,讲述他一生中所获得的成就、遭遇的曲折以及时刻让他鼓起勇气的激情。此外,学者叶朗的学术回忆录《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情系燕园六十年》(安徽教育社),既是作者对亲身经历的深情回顾,更是一部个人的学术史和学术思想史。

        丛书方面,北京社“醉美乡愁·建筑五书”新推《碛口古镇》《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郭峪村》《大慈岩下两村落》《广州炭步镇四村》,以文字和图片展现生动的历史文化画卷,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古村落的珍贵资料,也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态实例。上海书画社《中国近代艺术文献丛刊·美术卷(第一辑)》,共收入近代美术类图书近200种,其中80%以上的图书于当代从未被整理或翻印过。人教社《中国读本》由该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习联合出版,旨在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北师大社),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解说。广西师大社《中国册页》是作家黑陶的文化行旅笔记,表达一个文化行者在祖国大地行走的文化思考,呈现了作家潜游于大地深处的心灵史。没有专业论文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知名影评人苏七七影评集《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更多了些发自内心的感触与领悟,亲切、从容、自在,给读者较好的阅读体验。教科社《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由北京四中两位资深语文教师完成,行文优美活泼,所选讨论角度贴近当下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此外,苏州大学社《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和安徽教育社《中国青阳腔》值得一提。前者对20世纪以来音乐创作中表现出的多元文化观念和行为进行问题研究、文化批判和价值分析,并提出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策略。后者首次全面、系统、集中地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青阳腔进行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青阳腔史、志、论结合的集大成式著作。松本荣一先生长期调查流散世界各地的敦煌绘画,并参照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石窟资料,浙大社这本《敦煌画研究》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了系统图像学研究。

        学者丁学良从文化史及社会史的角度对酒进行考察的心得,结合亲历的酒故事,在《文明中的酒酒中的文明》(北大社)中娓娓道来漫长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酒史、酒诗、酒事。厦大社《陆游诗词中的美食》以陆游菜点诗词为题材,梳理诗词中的绍兴菜点元素,绍兴菜点的今昔之别及菜点的制作方法。

        生活断舍离,做事守破离。机工社《守破离: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修炼》收录《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与宫崎骏、隈研吾等十位日本一流匠人的现场对话,解码日式工作哲学。近年,随着旅游发展和环保话题的兴起,南极日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读者关注的新热点。广西师大社《冰之传说:南极半岛地区的探索、发现和探险》用翔实的历史资料重述了发生在那里的著名或者鲜为人知的故事,包括早期的探险家、海豹猎手、捕鲸者以及史上著名的七次探险。

        崇尚“logos”的言说,就像打一口“问题”的深井,关注古今之变带来的古今之争、古今之辨。华东师大社“快与慢”文丛至今推出三种:《作为激情的爱情:关于亲密性编码》《哲学的开端》《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卢梭》。知识产权社《真理是时间的女儿》收录学者於兴中近十年来在《华尔街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撰写的专栏文章,包含作者对法律命题的拷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永恒话题的探索,体现了法学的人文之美与思想之魅。《字说中国价值》(上海人民社·世纪文景)从与中国价值观念有关的字词切入,从汉字的起源来阐述古人造字的哲学思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