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1月01日 星期三

    傅斯年与《傅斯年文集》

    孟彦弘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1月01日   10 版)

        《傅斯年文集》(全7册),欧阳哲生编,中华书局2017年10月第一版,680.00元

        一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聊城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卒业后,升入本科国文门。1918年与罗家伦等创办《新潮》,呼应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是北大学生代表之一。同年夏毕业,考取山东省官费,先后赴英国、德国留学。1926年秋返国,任教于中山大学。次年,创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开始讨论、研究上古史问题。1928年筹备并正式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了直至今天仍是世界著名的文史专业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发刊辞》中,他指出“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能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由此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至今仍脍炙人口。“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宣言,更是影响了一代学者,造就了重视史料和实证研究的一代学风。他立志要把科学的正统的东方学由巴黎移至中国。史语所成立以后,组织了殷墟发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以及方言调查。这对现代历史学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努力下,史语所网罗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如赵元任、李济、李方桂、陈寅恪等,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重镇;它的出版物如集刊、专刊、特刊等,都是高水平的学术论著,成为现代史学的典范性作品,引领和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他在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过分的,特别是制度化的历史研究工作的展开;有学者将此概括为“无中生有的志业”,甚为中肯。

        他自己的学术专长主要是上古史,发表的《论所谓五等爵》《大东小东说》《〈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夷夏东西说》《周东封与殷遗民》《性命古训辨证》等,本着古史“多元起源论”,利用科学考古所得的新史料,以演变的观点对旧有史料进行审查和辩正,直接推动了上古史研究从疑古、释古向重建古史的转变。他的研究成果对古史研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胡适在1931年2月18日的日记中曾感慨:“下午孟真来谈古史事,(罗)尔纲也参加。孟真原文中‘每每旧的材料本是死的,而一加直接所得可信材料之若干点,则登时变成活的。’此意最重要。尔纲此时尚不能承受此说。”

        傅斯年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五四运动当天的游行,他是总指挥;九一八事变后,他撰写了《东北史纲》,论证东北自古即为中国的一部分,因书中错误而遭到学者批评,研究者认为这项工作是“民族情感压倒了学术规范”;抗战期间,对研究西南民族的学者所指出的民族多元的事实,他认为其结论不利于团结各民族一致抗战,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夷汉是一家;抗战胜利,北大复员,他作为北京大学的代理校长,对曾经在日占时期任职于伪北大者,坚决一概不聘。

        抗战期间,他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进行过严厉的批评,特别是著文公开批评孔祥熙和宋子文的腐败,致使其先后离职,甚至提出要没收孔、宋家产,被人目为“傅大炮”。因此,研究者称之为“政府不端行为的批判者”,认为他是清流。

        傅氏组织能力、办事能力都很强,许多人认为他行事霸道,称之为“学霸”。但我们看他所作的史语所的工作报告,他并不是一个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之辈,十分遵重所务会的投票决定。岑仲勉是他尽了很大的力气延聘至史语所的,岑氏日后工作颇涉及古文字和对音等工作,傅认为岑不具备做这些工作的学术积累,几次诚恳相劝,无果,于是决定要解聘岑;岑得知后,自行辞职离开了史语所。离开之际,傅致信称“大驾行前理应致送若干月薪水”,并说“先生不忮不求,学问之外一无所涉心,足以夙兴,弟优钦慕”。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他致胡适函,讨论候选人提名,集中反映了傅氏以学术为最高原则的品德。他提名张元济,但注明“古本流传,泛言,不能专就《百衲》本言,因此书校勘记并未刊行也”。傅反对提名刘文典、潘光旦:前者,他认为行为不检点,“如经选出,岂非笑话”;后者,他认为“潘君自是聪明人,然其治谱牒学之结论,实不能成立。彼以科举之名,证明苏州人天资优越”,同时又强调“治学不可以报纸文字定其高下”。与此相反,考古,他提名了郭沫若(郭最终当选),并未因郭的政治立场而抹煞其学术贡献。陈寅恪是著名史学家,是史语所一组的主任,在德国留学时他们是同学,后又有姻亲关系;抗战时期,傅对陈极为关心,有研究者称“傅氏一生对陈寅恪呵护照顾,无微不至”,但陈受聘广西大学,中研院拟发陈专任研究员薪水时,傅坚决不予同意,可谓公私分明。

        1945年7月,他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与黄炎培等一同访问延安,曾与毛泽东单独彻夜会谈,促成了随后举行的国共重庆谈判。离开前,毛泽东为他写了唐人章碣的《焚书坑》条幅。随着国共内战的展开,国民党节节败退,于是在1948年末,他将史语所迁至台湾,次年1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以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参议会议场,今年是他逝世70周年。远在美国的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今天下午四点半,宋以忠夫人(应谊)打电话来说,AP报告傅斯年今天死了。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损失!孟真天才最高,能做学问,又能治事,能组织。他读书最能记忆,又最有判断能力,故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研究成绩都有开山的功用。……现今作古史的人,很少能比他的‘大胆的假设’与‘小心的求证’了。”逝世一周年,他的骨灰安葬于台大植物园。

        

        傅斯年逝世后不久,台湾大学即编集了《傅孟真先生集》,于1952年出版。1967年台北文星书店出版了10册《傅斯年选集》,1971年传记文学社重印。1980年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了《傅斯年全集》。进入新世纪,2011年史语所出版了由王汎森等主编的三大册《傅斯年遗札》(多据档案)。大陆则到了1990年代后期才陆续出版傅氏著作,但篇幅多半较小;大规模出版的傅氏著作,当推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傅斯年全集》。最近欧阳哲生在原湖南教育版的基础上,又作增订,编就《傅斯年文集》,由中华书局于2017年出版。这应该是目前所出收集最多的傅氏论著集了。

        目前所出版的成规模的傅氏集,多以分类编排,如联经版《傅斯年全集》除傅氏生前即已正式出版的论著和成型的讲义之外,分为“论证”(单篇学术论文)“序跋”“历史与思想类”“发刊辞”“论学信札”“国内问题”“国际问题”“一般教育”“关于台湾大学之问题”“关于医术问题”“人物评论”“新潮通讯”“一般函札”“杂文”等。

        中华版《傅斯年文集》是编年与分类相结合的编集方式。第一卷为早年(1918-1926)作品。第二卷是已刊学术专著及虽未刊却已成型的讲义。第三卷是1927年以后撰写的单篇学术论文和学术序跋。第四卷是傅氏任史语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期间的工作报告。第五卷是1927年以后撰写、发表的有关教育、文化、医学、人物的文章及序跋、诗歌;其中台大校长布告为大宗,几占本卷四分之一。第六卷收录1931年以后傅氏的时评政论。第七卷是信函,末附傅氏年谱简编。各卷或各类文字,均按年编集。全书之末,如果能附一论著索引或论著主题索引,也许会给读者提供更大的查阅便利。

        分类,是必要的,但不宜过细过碎。比如信函,很难截然分为学术讨论和一般信函;比如教育类,收入公文的台大校长布告中就会有教育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我觉得傅集的分类还是太细太碎,读者不易查找。我想,已刊专著或成型讲义为一类,散篇学术论文归为一类,其他如时评政论、教育、文告、工作报告等,可合为一类、按年编集,函电为一类。史语所藏傅斯年档案,将来可以考虑单独编集(《傅斯年遗札》所收大宗即为傅档),末可附主题索引来弥补未作分类的缺憾。书信,最好能在致某某函之后,括注该函主要内容(《竺可桢全集》所收书信即作如此处理,甚便检阅)。中华版第七卷是书信,但与《傅斯年遗札》相比对,可知二书互有“有无”。将来可以将信函单独成书,再作补遗。

        全集编“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联经版、湖南版,都称“全集”,其实都不全;中华版较之湖南版,又多有增加,即可说明(具体的增订内容,可见编者的《增订版序言》)。不全,有的是已知而因种种禁忌而不收,有的是已知而漏收,大部分则是存在一个文献不断发掘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对文献如何处理的问题。具体到傅氏文字,傅斯年档案中的相关内容如何编集,就值得认真斟酌。因此,此次中华版易名为“文集”,使之更名副其实,是很妥当的。有些文字有删减,编者作了很好的标识。这就保证了文献的可信度,非常值得肯定。这比在全书凡例中只提一句有删节,而读者完全不知道哪里作了删节要好得多。

        当然,编校质量也还有提高空间,比如第四卷收入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九年度下届第一次所务会议》,出席者中有“赵代”(第294页);我想,这恐怕不是人名,而是指刘復应出席而未到,由赵元任代为投票。第五卷所收《几个教育的理想》,引《老子》,译作白话的一段,似应变字体(第152页)。这样的微瑕,相对这样一部大书来说,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傅斯年文集》的出版,为我们理解傅斯年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这是较次要的),为我们了解傅斯年的生平、思想、行事提供了可靠的材料(这是较重要的),为学界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这是最重要的)。这是要感谢编辑者、出版者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史语所能充分利用傅档等优势,组织编撰《傅斯年年谱长编》(傅成乐所撰《傅孟真先生年谱》实在太过简略了),尽可能多地公布相关档案文献,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提供更为原始、更为丰富的材料。这也是在践行傅斯年所提出的“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的宣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