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俊教授的新书《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以批判反思的方式归纳了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形象研究的四种不同范式,该书以“形象”一词作为支点,透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缘起、流转和蜕变的谱系;以历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和象征形象为坐标,重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图景;以形象学研究为案例,追踪文学研究跨学科、跨文化的越界旅行,勾勒西方诗学革命中文史哲思想的碰撞,思考人文思想与社会变革的交互作用。作者站在文学批评的高地,探索后摹仿时代诗学既摹仿现实又作用于现实的重要功能,反思人文主义思想在科技滥觞的后现代社会中的精神救赎使命。《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是关于方法论的,呈现了对文学理论进行批判反思及理论创新的谱系学研究方法。该书是关于诗学革命的思想史的,作者梳理了始于奥尔巴赫的语文学研究、起源于萨义德的后殖民研究、源于弗洛伊德的创伤研究、伊瑟尔发扬光大的阐释学研究等四大形象学研究范式及其前世今生以及文学批评理论生成的社会历史土壤。
该书在文学理论创新方面作出的尝试是开创性的,作者通过历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幻象和文学本象等关键词巧妙地将语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研究和阐释学的方法引入文学形象学研究,拓宽了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重构形象学研究的版图。陶教授在书中开辟了四条追寻文学形象的路径,拨开层层迷雾,揭开风情万种的文学形象那神秘的面纱,反思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这彰显了一个人文学者的使命和担当,用诗性迎接理性,用诗性化解偏见,用诗性治愈创伤,用诗性美化世界。文学研究者是否能以文学为灯,照亮心灵深处的黑暗,化解科技和理性的危机,履行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从语文学、后殖民主义批评、创伤研究、文学社会学批评等四种理论视角挖掘文学形象背后的历史、政治、心理、和社会学意义,在时间、空间、跨文化等多重纬度下反思文学的本质。这四种文学形象及形象学研究方法如下:第一、语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文学形象(Figura)透视历史。这种研究范式从语言着手,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普罗大众形象,探索该形象昭示的历史语境并提炼其文化精神。第二、后殖民主义形象批评中的形象是指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非西方他者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此类形象学研究通过文化原型化批判揭露权力与话语的共谋,揭露西方现代知识认知和文学再现的暴力,批判西方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引导后殖民主义文学的抵抗策略。第三、弗洛伊德心理批评与创伤研究中的心理形象是指心理创伤患者的心理幻像(phantom),此类形象学研究聚焦19世纪以来工业化、战争、种族歧视、性别暴力等给人类造成的心理创伤,将心理分析理论用于文学形象分析,探索创伤叙事的心理机制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第四、现象学意义的形象学研究回归文学本象,不是把文学形象当作征兆历史、政治权力或心理病症的表象,而是把文学本身当作文化的参照和表征,进一步跨越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疆界,探讨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揭示文学的社会功能。
对形象及形象学的重新定义从形象学的视角给上述四种研究范式注入新的活力,又从历史批评、后殖民主义研究、心理批评及现象学的角度丰富了形象学的内涵,陶教授以此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重新作疆界的划分,对滥觞于文学文论批评的思想流派和理论家进行思想谱系学研究,既关注文学批评传统中思想的诞生与旅行,又对照诗学与哲学、史学等的对话,也思考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学批评思想的社会功能。
以奥尔巴赫的语文学为例,从横轴上来看,陶教授将欧陆语文学与英美新批评及德国现象学对比,指出三者在思想发源及发展上的同构类推关系,又透过彼此的差异凸显语文学研究的诗性和人本主义两大特征。与同时代的批评家相比,奥尔巴赫更关注人的本质、人与现实、自我、时间和历史的关系。从纵轴而言,陶教授将奥尔巴赫新摹仿诗学的思想源头推至维柯在《新科学》里充分表达的历史观与诗学观以及黑格尔的启蒙理性历史观,认为奥尔巴赫的思想诞生于理性与诗性、启蒙与后启蒙的论争之中。奥尔巴赫与现象学运动失之交臂,但与之一样可以追溯到基督教保罗主义;他没有搭上美国新批评运动的头班车,但与之秉承相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奥尔巴赫的人文主义思想及语文学批评传统在其弟子詹姆逊的新历史主义诗学中得到传承。从知识型而言,奥尔巴赫的摹仿论标志着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摹仿伦的断裂,其三重阐释法标着着新摹仿诗学对人性和现实的回归,詹姆逊在《辩证的力量》中以辩证法的方法用诗学补救哲学、用哲学探照文学。
从上述例证可见,陶家俊教授在《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中并非简单地罗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大家及其思想,也并非追赶潮流似地以新奇制胜,而是顺应诗学革命、顺应理论的发生及传承、顺应社会变革中理论的旅行,条分缕析地分析形象学研究的内涵,釜底抽薪地揭示形象学研究的本质,高屋建瓴地建构形象学研究的诗学、哲学、史学纬度。这不是译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也不是重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与西方思想大师的隔空对话,是从文史哲的高度对其进行批判、反思、创新。
然而,建构形象学研究四大范式的终极目的并非是终结文学,而是从理论的高地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反思文学批评理论的使命,这表现了一个文学研究者从文学出发、回归文学的不忘初衷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文学者牢记文学批评及人文批评使命的文人担当,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着力理论创新、批判反思的革命者激情。《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一书呈现的理论与诗学的探险之旅从奥尔巴赫开始,以伊瑟尔结束,经由萨义德和弗洛伊德,以他们为代表的四类形象学研究反思西方文明在工业和科技的滥觞、启蒙理想叙事、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进步观的推动下面临的认知暴力、心理创伤和认同危机,反思文学在应对上述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文学批评重构文学的边界并丰富文学内涵的使命。全书以布迪厄和安德森的理论结尾,二者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场的角度赋予文学想象重要的社会使命,这为始于奥尔巴赫的文学形象学研究之旅和后摹仿诗学变革之旅画上完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