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在历史长河中采撷诗意浪花

    景笑然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0月30日   08 版)

        《穿越千年赏好诗》,王子龙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价39.00元

        中华民族有着令人自豪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集中而美好地显现于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一朵朵诗意的浪花。诗词是历史凝结的瑰宝,历史是诗词延展的文化表达。凡学诗词,治历史,都要注意历史和诗的文化互通性,由诗入史,由史证诗,才能史诗互见,文化一炉。作家、学者更需要不断充实历史底蕴、彰显人文情怀,才能更好的用文字承载历史,播撒文明,写出让读者开卷有益的好作品。《穿越千年赏好诗》就是这样一部赏鉴历史长河孕育出的经典诗词,评析经典诗词背后广阔的历史文化,把历史和诗词熔铸一炉无缝衔接奉献给读者的文化图书。

        这部书是历史和诗融合叙述的又一探索。这是王子龙秉承诗词历史融合叙述理念而创作的历史和诗系列讲述的又一个探索。“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回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是对诗歌本质最美的归纳。该书中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历史故事与其背后的诗歌完美结合,在为读者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穿插了文学知识,一手诗词,一手历史,正是作品所传达的大语文和大历史观的生动表达。

        诗是承载着历史的文化遗产,也是反射每个人灵魂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诗性,用诗去温暖环境,让冷漠的自然带有人性的温度,是我们民族的诗意内涵,古往今来,我们中华大地的人文风物就滋养着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他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诗篇,激荡着我们的心胸,抚慰着我们的灵魂。从这些诗篇入手,体会丰富的人文意蕴,感受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提升文化自信,涵养人文素质,培育完善人格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部书是赏鉴诗词和品味历史的有益尝试。如书中选取元朝傅若金的《赵佗先冢》一诗,来解析诗歌背后那一段秦汉之际的南越风云。“南越若逢相识问,尉佗先冢至今存。”南越是哪里?尉佗是何人?书中都有详尽的解答,和娓娓道来的述评。一首诗,把河北石家庄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南越王赵佗的生平和大义归汉维护祖国一统的豪迈,做了淋漓尽致的概括。特别是对于至今保存在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的赵佗先人塚做了历史文化推广。书中对于滹沱河和赵陵等地方历史文化遗迹都做了很多宣传推广和文化普及,对于宣传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书中还用“滹水珠江相望远,赵陵荒树鹧鸪飞。”这样作者的诗句来把历史文化做一个诗意表达,也实践着史诗互动,文史一炉的文化推广。

        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轨迹理性的真实记录,诗歌则是中华人民深沉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历史还是诗歌,都在一点一滴的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早已定格,诗歌也成为历史,今天的我们没办法再重复昨天,我们能做的就是研读历史,品味诗词,向过往致敬。《穿越千年赏好诗》这一本书虽体量有限,但其涵盖的知识却是十分丰富的,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文学知识,从先秦到清朝每个时期的经典事件都有所体现,相信可以满足读者朋友们学习历史,赏鉴诗词,涵咏人文的需要。

        这部书是传承诗意和历史情怀的时代表达。诗词作为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折射时代灵魂的精神符号。中华民族是富有浓郁诗意的民族,无论是“悲落叶于劲秋”还是“喜柔条于芳春”,这丰富而立体的美好诗意都是既植根于悠久灿烂的历史,同时又聆听着时代的呼声,回答着时代的关切。把历史和诗互动呈现给当代读者,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学术性与趣味性兼顾的表达来传播历史和诗词文化,就是《穿越千年赏好诗》的文化追求。

        随着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诗词和历史文化对个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人成长多么重要,历史和诗词共同发力的文化精髓将继续滋养一代代的中国人,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文化自信。《穿越千年赏好诗》是一部适合读者大众阅读的文化读物,又是可以帮助诗词和历史爱好者学习的小助手,又可作为专业学者的学术研究素材。这部书是一本散文诗,娓娓道来诗词和历史的过往;是一本回忆录,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是一本宣传册,把历史和诗词文化以及人文情怀做了诗意的宣传。诗意传千古,江河万古流。这本书,应当能为读者增添几许诗的慰藉和文化的鼓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