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群体中,常新港是一位始终保持很高创作能力与水准的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创作《独船》始,到近年来的《我想长成一棵葱》《尼克代表我》《五头蒜》等,常新港堪称儿童心灵问题的赋形者,尊重童心的代言人。他的小说创作秉持着深度介入儿童精神生态的创作态度,保持着对世态人心的高度敏感与热切关注。作品往往能深入不同时代儿童心灵的最隐密处,讲述孩子们深陷其中又无法言明的心灵束缚,呼唤尊重童心的人间大爱。2019年的新作《三片青姜》,是常新港成长小说领域一部颇具突破意义的作品。作品对具有鲜明“当下性”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儿童的塑造,对代际冲突与教育观念冲突富有时代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儿童成长真谛的反思,令人印象深刻。
《三片青姜》凸显了常新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儿童”的艺术追求。作家落笔于“当下”儿童身处的典型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环境,提炼典型的亲子关系形态与师生关系形态,并由此勾勒出典型的当代儿童成长环境。人物塑造方面,《三片青姜》秉持了常新港对儿童的个性、锋芒的张扬。三个男孩,西加康锐、孟达、万卷,在传统的“好学生”评价标准下,显得那样另类。西加康锐不断挑战妈妈的承受底线,执意领养小狗;孟达坚持着一种牺牲自己以成人之美的足球训练,借此磨练意志;万卷的思想常常溢出边界,成为家长与老师眼中无法沟通的怪孩子。辛辣,刺激,如三片青姜。形式上,则采取了截取生活片断的方式,直奔冲突而去,而后以细节的穿插交待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成员的职业、性格、特征。三个男孩胸中不断长大的“自我”,催动着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前,与来自于家长、老师的成人世界的种种“约束”爆发连续的冲突。
成人与儿童间的代际冲突,是常新港成长小说故事发展的内驱动力,也是常新港借文学之力介入社会问题的创作思路。但《三片青姜》中,常新港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借助冲突聚焦问题,揭出矛盾,不再像前几部作品那样让人物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与长期压抑逐渐叠加,让亲子间的冲突由“暗斗”升级为“明争”,并最终以不可战胜的家长权威、老师威仪将儿童逼迫到死角,爆发自我伤害式的反抗,或离家出走,或患上各种古怪的心理疾病。《三片青姜》的冲突,是贴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在当代的细微转化去写的。当代儿童是新时代多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眼界、观念、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甚至知识量、阅读量方面,远超许多成人。也因此,当代儿童对话语权、决策权、受尊重权的要求与日俱增。在这部作品里,常新港既真实呈现了当代许多家长、老师面对孩子的束手无策感,更适时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片青姜》中,几位家长的选择,不是激化矛盾,而是适时地“后撤”与“让渡”。常新港尝试以涌动的亲情,消解人物间的代际隔阂与冲突。在少年的不断成长与家长权力的不断让渡中,成人成为了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与儿童行动的帮助者。成人给予了孩子信任的空间,选择的空间,甚至试错的空间。正是在这片成人后撤中获得的崭新空间中,成人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自我成长。西加康锐在收养小狗、照顾姥爷的过程中,习得了施爱、责任与独立;孟达在自创的大无畏“磨练”中体会了无私付出与价值确认的快乐;万卷则在佰老师与石校长的赏识教育中舒展了自己的才华。《三片青姜》中,三个家庭的三个孩子,种种极具典型意义的代际冲突,在成人权力的后撤中,在成人给予儿童尊重与信任的成长空间中,达成了代际间“新”的平衡。这种平衡,产生了和谐而美好的家庭幸福感、成长成就感,也共同确认了对于儿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精神成长,什么才是最美好的存在价值,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人生体验。
《三片青姜》再次凸显了常新港具有标识性的“问题意识”。作家并不愿让自己的故事与故事所承载的思考停步于单一层次,也并不满足于儿童文学常常借助的理想主义的结局处理。《三片青姜》的结局,经历了两重出人意料的“反转”,呈现出多个反思层次。作品中唯一可划入“负面”的形象,是那位以“别说话”“闭上嘴”为口头禅、秉持“唯成绩论”的“吴老师”。吴老师显然是滞后于当代育人观念且对儿童缺乏“尊重”的典型,但作品非但没有让吴老师最终走向弱势,反而让她取代了开明的“石校长”成为“汉华小学”的校长。“一言堂”与“唯成绩论”占据了上风,以“石校长”“佰老师”为代表的崭新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如昙花一现般复归沉寂。尊重儿童个性,保护儿童的创造性的教育火花,淹灭在传统教育观的惯性之中。作品借此传递的忧虑与警醒,同样如辛辣的青姜滋味,令人难忘。而结尾处,作家似乎很随意地再一笔宕开了若干年。年迈的吴校长在校园中见到了一位曾经在儿时来中国参加校际交流的外国女大学生“曼瑞”。曼瑞的故地重游,是为了寻找万卷、石校长和那个由万卷策划的“中国饮食大课堂”。因为正是万卷那堂创意川菜文化交流课,激发了她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曼瑞的到来,令吴校长在这所学校、在万万千千“千人一面”的毕业生中,重新忆起了那三个让她难忘的、生姜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形象,仍是那样的生动。时间,掂量出了对于一个鲜活个体的成长而言,究竟孰轻孰重。
常新港是一位“解放儿童”的当代行者,一位“冷眼热心”为孩子代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代言,不是迎合儿童的狂欢,而是基于一种敏感的、对儿童心灵生态的深度思索。这部直面“问题”的《三片青姜》,再次以典型的当代儿童、典型的亲子关系、典型的教育观念更迭,探讨了当代儿童理想态的“成长生态”。常新港曾经为自己的小说选择过这样两个关键词:“寻找”与“丢失”。这种寻找与丢失,不是源于物质,而是朝向精神。在文明不断进步、物质极大丰富、儿童成为家庭中心的当下,儿童理应得到的理解与尊重,不但没有顺理成章地进步,反而常常在现实功利的挤压中“走失”。常新港的少年成长小说屡屡聚焦于此,屡屡惊醒成人,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文明历程中,路,仍漫漫而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