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猫娃”郑知明六年级毕业了,却无学可上,养鸽子成了他和周围一群少年的重要生活。“得鸽”“夺鸽”“训鸽”“赛鸽”“复课”“落选”“下乡”,等等,一个个与鸽子有关的故事,讲述了少年成长中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他们通过养鸽子修身养性,在迷惘的年代里,像鸽子一样,练就了一双双矫健的翅膀,追求和平,百折不挠,振翅翱翔,放飞朦胧的爱情和纯真的梦想。
少年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每一个少年,都有无数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只是置身其中的人,往往渴望着远方,幻想未来的美妙前景,不能坦然接受成长中的波波折折,不能尽情品尝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当步入成年之后,回首,年少时代,则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那时的情景,总令人回味,就连曾经的磨难,也闪耀着神奇的精神之光。
董宏量的《白鸽少年》不仅表现了多层次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梦幻般的浪漫传奇,为儿童、成人和儿童文学提供了多彩的人生风景和强健的精神资源。
《白鸽少年》塑造了一群真正的孩子。
爱读书、胆小怕事、明事理的“智囊”飞飞,天不怕地不怕、自以为高明、爱贪占便宜的“小霸王”多多,机灵善辩、不甘受人欺侮、思念父亲的馍馍,喜打斗、讲义气的蒜头,有爱心、有理想、品行端正、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人公“猫娃”,漂亮、聪明、又经常受人欺负的“大家小姐”宁茵,性格温驯、善解人意、散发着薄荷香味的小美……
作者对他们不夸大,不美化,不伪饰。事实也的确如此,儿童,不可能绝缘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而是每日里体验着成人和儿童世界里双重的苦与乐,因此,实有的儿童,决不是一个个单纯到单薄的个体。《白鸽少年》一书,描述了“家庭成分”“禁书”“知青下乡”等社会因素对少年们的影响、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以及精神成长历程中的坎坷,刻画了特殊年代里一个个性格鲜明又立体化的少年形象。
在读《白鸽少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和周围的伙伴们,虽然我们与作品中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的事情迥异,但很多生活体验和精神状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从混沌和迷惘中感知人情人性,不断走向成熟。共鸣,是一部作品穿越时空的生命活力。
更进一步讲,一部优秀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还能激发读者的创造力,使人具有发现生活的敏锐眼光和点燃起编织故事的渴望。读这部作品,我不时慨叹,生活中那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能变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普普通通的孩子也能成为一个个散发着人格魅力的文学形象。
英雄情结,是成就传奇的精神内核。少年的生活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则风云激荡。他们有太多的对生活的好奇、渴望和评判,有太多的心素、情感、抱负在胸间激荡。哪怕一件小事,在少年看来,都是体现自己伟业和热烈情感的一种标志。《白鸽少年》中的一个个形象,似乎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红岩》等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中走出来的。这种稳定的传统文学的结构,既能充分展现少年的张扬浪漫的性情,又能满足读者稳定的阅读接受心理。故事和传奇,对阅读者而言,是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孩子们对自己成熟的认定程度远远超出成人对他们的认识。一个七八岁、八九岁的孩子,在成人眼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孩”“小朋友”,但现实中的孩子,却不乐意接受这些称呼,而是要纠正说,“我不是小孩,我是大孩!”
当读到《白鸽少年》里一个个“少年老成”的形象时,细想,这才是他们的真实状态。孩子们最善于模仿,他们也想如成人的世界一样生活,犹如幼儿玩“过家家”。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心智,足以去迎接世界的风风雨雨,怀着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勇敢地走向前方,拥有坚韧的意志和豪迈的情怀,如同鸽子不顾旅程艰险、振翅高飞、直抵目的地一样。当然,他们免不了碰壁,有时遍体鳞伤,但这些,对少年而言,却如英雄挂彩般闪耀着伤痛而荣耀的光芒。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忆少年事,也为当年的神勇、正义、毅力、活力深深叹服。少年时代,是探索人生方向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生的精神底色,在这个时期逐渐涂抹得明朗和鲜亮。
理想、挫折、妥协、责任、奋斗、不屈、爱情、诗意……如人生的百味,被少年一一品尝。少年,又怎能不自认为拥有了相当多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呢?他们的故事,又怎能不快意恩仇、侠骨柔情呢?
“白日梦”,于少年的爱情而言,似真似幻,迷离、甜蜜而伤感。
《白鸽少年》中的少年,做着一个个“白日梦”。作家董宏量,通过一个个故事和细节,再现了少年的“白日梦”。这些梦,欲说还休,飘忽不定。
蒜头喜欢漂亮女孩宁茵,却不知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于是不时捉弄她、欺负她,又担心宁茵恨他。主人公“猫娃”对宁茵和小美两个女孩的朦胧情感始终贯穿全书,表现得唯美而静谧。“自恋”式的“白日梦”,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了憧憬而自信的少年画卷。腼腆羞涩是少年性情中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它包含了对懵懂爱情的渴望、恐惧、幻想、患得患失的丰富体验,在若即若离间,如一朵朵飞在天际的白云一样,一阵风吹过来,就飘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