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对话——走进锡林郭勒》是一本介绍锡林郭勒旅游的读物,由锡林郭勒盟旅发委委托我和两位博士生经历了大半年的田野采风、走访、拍摄、实地踏勘,深入牧区体验生活,并经过查阅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最后确定了写作原则即用记者的眼光、作家的文笔、学者的思想、摄影家的镜头来完成这一部看似通俗旅游读物的图书。虽然能否实现这一愿望尚待读者评说和历史检验,但我们真正做到了用脚丈量锡盟18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用手去触摸这里土地深层的历史,用心去感悟蒙古族人民滚烫的文化……
它不是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不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笔记和民俗考察报告,也不是历史学家的学术性考据文章,更不是文旅管理部门编写的景区景点介绍或旅游达人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旅行攻略。它是我们有鉴于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旅游读物宣传资料的滥觞,特别各种文化旅游读物看似汗牛充栋、花样百出,实则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相互抄袭,甚至以猎奇说艳来误导读者与游客,以赤裸裸商业广告式的劣质出版物造成对地方形象自伤与他伤的客观现实,有针对性地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及现场感、体验式、导入型的方法,将历史考据、民俗调查、景区景点介绍、地理风貌描述、人文景观展示和作者研究感悟等融为一体来娓娓道来。版式要求实现图文并茂、图文互释、装帧设计和印刷标准极高的具有可读、实用、馈赠与收藏价值的真正的文化旅游读物的文本范式和新的文体模式的探索式著作。
比如我们讲述锡林郭勒的自然概况,便不是干巴巴地讲它位于哪里、面积多大、地貌如何等等,而是从“苍穹下的生命”这一基点出发,把锡盟18万多平方公里这一中国最辽阔的天堂草原,种类最齐备的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沙地草原、半荒漠草原等逐一铺陈,分析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讲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什么样的人群,形成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因之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质。把科普知识融入文学性叙事与描述之中。
再比如我们的书名为何叫“与天地对话”?其实它正是居于内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商贸、情爱,以及人际交流、宗教信仰、情感寄托等等无不与敖包息息相关,喇嘛与萨满同在敖包祭祀中为人们驱邪祈福,面对苍天,将人与神(本是我们心中的自然崇拜和对祖先的敬畏)紧紧相连。与天地对话,正是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心理写照。
还比如我们讲锡盟的历史,并不是简单的教科书式的叙事,而是把元上都遗址这一世界遗产和5A景区作为串连蒙古族历史的中心环节,上溯到秦汉时期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下连到清代康熙大帝“多伦噶尔会盟”与蒙古八旗的设置,进而分析其族群历史演变和内部政治社会结构变化,及其作为蒙元时期“世界之都”的历史价值与当下开发文化旅游的时代意义。
我们通过千里风情大道,追述了万里茶道和晋商走过的开放之路;从这里独特的白马、黑马、黄骠马的原产地到真正的中国马都和马文化的演变史去看待草原民族人马之情;从会说话的衣服到会走路的房子,从流淌在草原深处的音乐到乌兰牧骑的舞姿……草原的美景尽收笔底。
25万字、400余幅精美照片,精心设计,时尚而有质感;精致装帧,朴质而华贵;手捧一册,心驰草原。以敖包为介质,我们每一位读者也深切感受到:可与天地对话,我们天魂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