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提倡方言教学利于传承乡土文化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9月25日   19 版)

        近期,浙江丽水市政府网站公布了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G042号建议的答复内容,称将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丽水方言传承计划,并提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方言教学。(9月12日澎湃新闻)

     

        在普通话早已成为“官方语言”,并且被大力推广、倡导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学习方言的必要?或者把问题提得更深入一点,方言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同时也关系到全国成千上万种地方方言的传承、保护,乃至生死存亡。

     

        语言最为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交流,如果我们人人都掌握了普通话,利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效率会更高、沟通会更顺畅,那么似乎也就没有了继续使用方言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更好地推广普通话的使用,让不会普通话的人也掌握普通话才行,这样方言也就可以自生自灭了。

     

        但问题在于,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老人现在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条件学习普通话,未来也不太可能使用普通话,所以方言对于这一群体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有人或许会说,那么我们允许这部分人继续使用方言作为交流工具,但是也没有必要在学校推广方言、提倡方言教学啊?

     

        这就触及到了方言除了作为沟通、交流工具之外的其他的功能,那就是作为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的一种载体的功能。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价值和功能,往往和一个地方的方言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方言没落了,乃至再也没有人会说了,那么蕴藏其中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也就随之湮灭了。这无疑是一种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十分巨大的损失。

     

        有人或许会说,我们可以把全国地方方言中蕴藏的这些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翻译”成普通话,然后保存、流传下去,然而这种想法不错,但是却很难付诸实施,因为方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被“翻译”,一旦“翻译”成普通话或其他语言,它本身所具备的韵味,所蕴藏的文化,都会变味、变质乃至荡然无存。打个比方来说,以方言来传承的语言艺术、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方言对于它们就像是一个特制的容器,只有这个容器里面,才能保证容器内物品的原汁原味,一旦离开了这个容器,就会走样变形。

     

        之前有人说过,方言是最能承载乡愁的,不管我们离家有多远,离家多少年,只要我们一听见来自家乡的方言,就会生出由衷的亲切感,而当我们从外地回家,一听到家乡的方言,就难掩内心的激动。但是方言的价值,显然不仅仅在于承载和纾解乡愁,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引进方言教学,让孩子们学习、掌握方言,一方面和推广、倡导普通话并不矛盾;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孩子们在使用方言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广西桂林市 苑广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