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从金融风潮观近代中国百年风雨

    汤沐黎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9月18日   08 版)
    《近代中国的金融风潮》,吴景平著,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4月出版,定价58.00元

        在我们回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史的时候,近代中国却似乎很容易被忽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和灾难的时期,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历经了清王朝,民国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等多个时期,动荡的时局也使得中国的金融在一路曲折发展的同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风雨,在《近代中国的金融风潮》一书中,作者结合了大量史料和研究,将近代中国历史上数次重要的金融风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突出重点,通过原因、表现、处理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每一次风潮都进行了充分的还原与介绍。在行文上注重结合史料与数据,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书中,作者几次强调了历史对于当代的借镜作用,让读者在回顾那段动荡岁月的同时,也应仔细思考金融安全对于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古语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这近代中国金融的百年风雨中学到哪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时刻对全球金融活动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风险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各国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分享机遇和市场的同时,也同样给金融风险提供了最好的扩散渠道。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危机从单一市场扩展到全球市场的体现。对于中国来说,最直观的例子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白银风潮,从1934年开始,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到年底时,上海外商银行的存银量已经从1月时的2.75亿元暴跌至5400余万元,这也导致了国内严重的金融恐慌。这场白银风潮,不仅重创了中国脆弱的金融业和工商业,也给当时刚刚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好好上了一课。如今,资本市场已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外汇波动,价格波动这些因素都会对市场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此,金融监管部门需要时刻保持国际化的眼光,认识到风险的扩散性和爆发性,才能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

     

        第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额度以限制通货膨胀,保障政府信用。纵观近代中国百年来的金融风潮,当权者肆意滥发货币,最后导致严重通货膨胀,政府信用破产的案例屡屡发生。先是晚清咸丰年间,为了控制因白银大量外流而导致的“银贵钱贱”现象,咸丰皇帝先是下旨统一铸造大钱,然而却又无法做到放收一致,导致大钱流转不利,后来又因各地私铸横行,大钱迅速贬值,计划彻底失败。到了民国末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军费支出却仍居高不下,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法币汇价大跌,为了调整汇率官价,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抛售黄金的方式来回笼货币,稳定汇价,却引发了黄金价格的疯狂上涨,并连带导致法币进一步贬值,物价全面上涨,整个社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通胀压力。最终只能通过发行金圆券的形式来直接取代法币,并用金圆券强制性收兑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金银外币财产,然而金圆券很快便因为过快的发行速度和朝令夕改的政策迅速贬值,社会也因为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陷入动荡,并引发了彻底的金融崩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适度的通货膨胀确实能起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近代史上这些血淋淋的例子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需要时刻把握好合适的通胀尺度,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增加商品有效供给等方式防止经济过热。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的直接参与者,应该通过筹募,交易等方式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运行。但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却因其从政府获得的特权而完全违背其职业操守,肆意滥发钞票向政府垫款,并在北洋政府的要求下悍然停止兑现付现,造成银行信用彻底破产,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时至今日,类似的停兑风潮虽然不太可能出现,但金融机构和从业者为了自身利益违反操守,进行过度投机和操纵市场等行为却依然屡见不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