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重庆博物馆《巴渝文化研究》第一辑的出版,标志着“巴渝文化”这一学术概念正式确立。自此之后近三十年来,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虽然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川渝两地《巴蜀全书》和《巴渝文库》这两个大型文化工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学术界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使得学术界对“巴渝文化”这一概念,原有的分歧正在逐步地靠拢。这些情况已经说明,关于“巴渝文化”这一概念虽然还可以继续讨论,但讨论的重点显然不是它能否成立,而是如何有效地推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巴渝文化”这一概念的推出、讨论以及确立,以及一批初步的成果的推出,标志着巴渝文化研究发轫时期的开启,也预示着其研究潜力和前景值得期待。从它的研究现状来看,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巴渝地区学术界对巴渝文化研究的认识还须进一步提高。二是目前巴渝文化研究力量有待加强,紧密型的研究团队打造也是时不我待。近三十年来,熊笃、黎小龙、管维良、杨华、薛新力、段庸生等学者在巴渝文化研究领域持久耕耘,付出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而言,长期坚持、专注于巴渝文化研究的学者数量还不够多。巴渝文化研究需要巴渝学术界广泛的参与,加紧培育研究力量,形成研究优势。三是巴渝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与域外学术界同仁交流还不够广泛,产生应有的学术影响尚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巴渝地域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成果辉煌,但目前的研究还远不能与巴渝文化的实际地位相匹配。尽管巴渝文化研究还存在种种不足,需要深化认识、打造队伍、扩大交流。相信只要从以上方面着力加大研究力度,巴渝文化研究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大幅度推进。以目前正在进行的《巴渝文库》项目为例,2017年推出的《巴渝文献总目》只是基础的一步,但其重要意义也显而易见: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的“家底”得以彻底摸清,时间可上溯至有文献为证的先秦时期,下至1949年9月30日,其中收录巴渝著作文献7212种,单篇文献29479篇。这是前无古人的文化事业,对巴渝文化研究的开展举足轻重,未来的巴渝文化研究的事实将会充分证明这一点。根据《巴渝文库》项目的研究规划,下一步将会陆续推出《巴渝文献要目提要》,以此为基础,将陆续推出《历代巴渝文献集成》与《历代巴渝文化研究》,因此,随着这些既定研究目标的实施,我们相信,巴渝文化研究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以此为引领和示范,巴渝文化研究将会在区域学术界遍地开花,取得更大收获。另外据了解,区域内高校长江师范学院巴渝文化研究中心团队计划在近3-5年内,对巴渝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进行系统挖掘,推出20部左右业已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作家作品整理丛书。在此基础上,依托团队较为雄厚的研究力量,撰著六卷本《巴渝文学通史》,规划200万字。全书以时代演进为经,以各体文学创作为纬,计划分“唐前卷”“唐宋卷”“元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真实反映巴渝文学流变历程,撰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巴渝地域文学发展通史。
二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巴渝文化在实现较为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其区域内外学术交流必然日益广泛和活跃,转而促进其研究。事实上,巴渝文化研究从其发轫之时,便已表现出开放性的面貌。早在1993年秋,也即巴渝文化正式提出四年后,随着巴渝文化研究第一批成果的推出,中国先秦史学会、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重庆市博物馆等单位在重庆召开了“首届全国巴渝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重庆巴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的学者、考古学专家60余人与会,重庆巴渝文化研究界以开放的姿态“请进来”,虚心探研,会议取得了成功。随着巴渝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以巴渝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将会定期不定期举行,以此研究和传播巴渝文化,使得巴渝文化研究努力走向全国,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和熟知,产生应有影响。
三是巴渝文化研究未来几年可望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随着区域内外学术交流的常态化,以及研究向广度和深度的迈进,加上国家对于文化工程和项目实施的高度重视,必然会催生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如前所述,六卷本《巴渝文学通史》《历代巴渝文化研究》等庞大的学术研究设想如能按期完成,加上其他众多研究成果,巴渝文化研究的“新时代”可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