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9月04日   01 版)

        陈平原: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

     

        能考入北大的,都是有才情的;在中国,北大的舞台可以说是最好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北大毕业生日后表现欠佳?这就说到北大人普遍存在着的对于天才的期盼,以及对于训练的藐视。我多次引用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的隽语:当初我来北大呈送论文,钱理群转达王先生的两句评语:第一句“才华横溢”,很好;第二句则让我惊出一身汗:“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诸位请记得我的提醒——好大学及好教师能做的,不是平地起高楼,让笨蛋成为天才;而是让你们的才华别随意挥洒,尽可能聚拢起来、提升上去,以及在某个关键时刻精彩绽放。

     

        (详见13版)

     

        汪荣祖:读史治史60年

     

        从小在传统文化中浸润长成的汪荣祖,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命运遭际最感痛惜的莫过于文言传统的断裂。他的看法是,假设当年胡适不是以白话取代文言,而是保留文言这一活水源头,那么今天文白合一,中文会变得更加精美。“现在的结果是中文书写越来越糟,尤其是受到外文影响之后,连语法都西化了”。作为五四后的一代人,汪荣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少年时,得到前清翰林许承尧弟子吴博全的指点,读古诗文。青年时代求学于台大历史系,师辈尚有不少学界翘楚,中年留学美国,又有机会亲炙萧公权、何炳棣这样的大家。对于治史,历代史家有大致相同的观点,如刘知几概括的史才、史学和史识,章学诚再增史德一项。汪荣祖认为,“或可再增史文,史以文传,中西不异”。汪荣祖说,史笔留下真实的兴亡,成败有故,应该是理性与客观的,社会科学对此有所帮助;然而文笔才能刻划出来生动可读的历史叙事。史笔的钢断加上文笔的柔情才是理想的史文,所以他认为“社科是史学的近邻,而文学则是史学的近亲”。

     

        (详见7版)

     

        看文物,不能少了美术史的视角

     

        文字比考古报告或者文物鉴赏文章生动、流畅,有文学气息,容易为考古专业人士之外的读者所接受,也因此具有更大的传播力量与普及效果。这种文字的个人化基调与传神表述贯穿《年方六千》整本书,延续了郑岩这些年来在学术研究与授课之外撰写的若干关于古代器物著述的风格。

     

        强调科学、强调实证,对考古学来说是重要的,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中间缺少人文的含量,而美术史专业恰恰强调人文的价值。现在,中国的考古界,也包括许多博物馆,很多人对美术史专业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毫无概念。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学美术史的。

     

        (详见9版)

        不由恒蹊——齐如山为戏而来,为戏而去的一生

     

        外公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国剧来源于古代之歌舞,由宋朝创始杂剧说起,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由唐朝梨园子弟歌舞说起,则已将千年”,“这里头当然应该有有价值的部分”。可惜的是“不但没有人研究它,甚至于绝对不谈它,以至古来的这样有价值的一种艺术只是艺人间的薪火相传,无扎实的研究和文字记载,真是太可惜了”。于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他逢人便问,每逢看戏,他在后台,总有人来围着说话,他们很愿意告诉他,关于衣服、盔头、勾脸、把子、检场、音乐等。当时所有的名角都不只一次地被外公访问过。与戏剧界交往非常广泛,不分好坏角儿,连后台管水锅的人他都认识,都询问。几十年的功夫,就这样大约询问了三四千人。

     

        (详见15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