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儒家教化论》,让人感觉选题新、思路新、观点新,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给人启迪。该书体现了著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思熟虑,对于儒家教化理论的深厚感情,立论公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很有可读性。该书的以下基本观点值得关注。
儒家教化的逻辑起点是人。认为若要引导人们,只能“按对人的方式”先理解人。这意味着人具有先天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于人类经过漫长岁月进化,通过人独特的脑髓系统,随着文化产生而形成的。文化的最初形式是语言和文字。人就是文化化的人,人与文化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人的基本本质的人。
儒家教化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何为人性?即人有不同于动物的文化心理结构。人有了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才产生了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意志和意识。人有其独特文化心理结构,这就是人性。中国古代社会关于人性有多种论述,如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等等。该书认为,人性可以经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同时著者还认为人性有同质性,即有超越时代与阶层的共同性。另外,人性也有差别性,差别性形成个性。
儒家教化的核心观念是仁义。随着西周末年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孔子对“仁”的思想省察深思,把“仁”提升到哲学高度予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董仲舒又加入“信”,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与天地共长久的经常法则,号“五常之道”,是教化的基本观念。而“孝”也很重要。“五常”、“孝”等观念流传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是人们自觉践行的重要价值观念。
儒家教化的目标既有个体价值指向也有社会价值旨归。个体为重生、乐生,即对生命关爱、对生活热爱,提高生命价值;同时,个体自我追求善良,与人为善,与物为善,守善去恶,止于至善。另外,儒家力倡荣生,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感召了代复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富强而努力奋斗,为民众利益而献身!而儒家教化社会价值旨归则为秩序与和谐。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治世王朝重儒家教化且有其网状生态系统,其实施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有官方政府力推,学校教育广施,政府出台相关制度与政策。非正式组织则是通过家族家谱家训来实施,也包括民间宗教、民间社团组织及乡规民约共同发挥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艺术也发挥教化作用,例如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还有曲艺、音乐、书法、绘画、建筑等都发挥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教化始终强调个体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总结出了许多方法,如:学思结合、格物致知、以理导欲、克治省察、慎独慎微等等。
儒学是治世哲学,其核心功能为教化。董仲舒从国家层面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自此以后,儒学所倡导的“教化”理念作为治国之策,全面渗透于国家管理之中,并成为历代为政者社会治理的手段。当代学者李景林先生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教化哲学’”。
当今社会,进步越来越快,可谓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相比古代过去,我们的确过上了相对富足、幸福的生活。然而,就其功能看,这只是人的自然生存部分,和动物的传宗接代、新陈代谢并没太多差别。因此,在今天人们饱享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人们并没有感到足够的幸福。相反,有时存在着焦虑、压力大,有时会出现迷茫。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人与人之间有矛盾,甚至青少年学生与教师、与家长也会产生矛盾,有的演变成尖锐矛盾,甚至酿成悲剧。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人是文化化的人,人是观念的集合体,社会应当重视教育,尤其重视人文教育。这自然就回到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借鉴儒家教化并发挥作用的话题上。为此,应凸显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当代社会教育除了注重政治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外,更要注重人文素养。在社会上倡导人生在世,应坚守做人底线,把人当人看,不欺诈、不害人,这正是儒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此,我们的社会应努力打造一个制度有温度,“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并富有人情味的美好社会,让关爱像阳光一样洒满人间。
总之,该书亮点颇多,不一一尽举。儒家教化是一个大题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拓展的空间。在此,笔者期待吴新颖先生继续发力,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新方面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