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赵义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28日   03 版)

        平时多泡在上课、批作业、改文章等教学事务中,而节假日,又多消磨在课题、论文、表格、会议里,一点机动时间也常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要将手中一切放下,把一册新书从头到尾读完,多半是一种奢望。但这次拜读砺锋兄、友红嫂惠赠的大著《嘈嘈切切错杂弹》,却是认认真真地听完了他们一家子的“错杂弹”的。砺锋兄的“大弦嘈嘈”、友红嫂的“小弦切切”,就连他们小千金不时夹杂在“嘈嘈切切”中的“错杂弹”,也没放过。听完之后,意犹未尽,禁不住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杂感。

     

        首先有感于操弦者。在他们三位中,我最先认识的,自然是“大弦嘈嘈”的砺锋兄。时间大约是在1985年深秋,砺锋兄陪着恩师千帆先生来四川大学出席“宋代文学研讨会”,那次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了,但我们没有机缘交谈与相互认识。我对砺锋兄有印象,是因为他似乎是到会的唯一一位古代文学博士,我们几位当时只是硕士的年轻教师,对一位戴着眼镜,穿着夹克衫,虽不很活跃,但却很阳光的博士,自然很敬重。但就那以后,一个偶然的缘故,我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移,本来是唐宋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出身,却一下转到了元明清文学,此后十多年,就很少再参加唐宋文学的会,自然也无缘再见砺锋兄。但他的文章,我倒时常在网络读到,如《嘈嘈切切错杂弹》一书中所收的《洛珈山下的哀思》《我的两个师母》《赠内十首》等等,便都是先前曾拜读过的。

     

        认识“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友红嫂,则是2003年,砺锋兄到佛山大学讲学,友红嫂随往,我才有幸得见芳容,自然印象很好。优雅,文静,少言语,多少有些腼腆,可能因为不太熟悉的缘故吧。我揣测她少言寡语的内敛,应该是天生的。但不知道她能写出文如其人的优雅文字。

     

        因为我们都是同龄人,又有些共同经历,所以,他们“嘈嘈切切错杂弹”的每个音符,在我听来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不禁油然而生了。

     

        这《嘈嘈切切错杂弹》一书,从头到尾,没有风起云涌、激动人心的社会历史大叙事,也没有魔幻现实的谲诡,打打杀杀的刺激,海阔天空、花前月下的浪漫,总之,既非“主旋律”,也非休闲“快餐”。书中所写,除了追昔忆旧、访古寻幽、会议演讲、异乡人情风物之外,便是往来书简,也无非日常生活,多是书斋闲话。那么,它究竟凭什么吸引读者?我的感觉,是以普通人生真善美熔炼而成的自然清醇之味,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优雅之音。

     

        砺锋兄的“大弦嘈嘈”,大致是随着自己人生轨迹的变化,在每个重要阶段,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他所记录的那些有意义的人生经历,那些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场景,那些曾经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总会在不经意间扣动读者的心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某些场景,与作者一同去见识那些人,经历那些事,体验那些感动。在追昔忆旧的话题中出现的恩师千帆先生的传奇经历,由千帆先生的人生巨变所折射出来的南大匡亚明校长怜才惜人的胆识、心胸和气魄,千帆先生对弟子的种种关爱,以及千帆先生临终时念念不忘先师黄季刚先生遗著出版的动人场景;还有两位师母的才情、贤德和善良,尤其沈师母“莺花风絮”“斜阳春愁”的词赋才情,陶师母倾情协助晚年的千帆先生整理沈师母遗稿而“超越世情俗态的举动”等等;这些身边人真实的前尘往事,作者都用自己赤诚的心,去感受并再现了他们情感的真、心地的善和德操的美,也表现了作者“风月易斑搜句鬓,星霜难改感恩心”(杜荀鹤《寄临海姚中丞》)的赤子情怀。让读者在他深情的追忆中,记住了这些堪称师表者的美德,于是在无形中受到了感染,接受了熏陶。

     

        在访古寻幽的叙述中,作者礼赞了成都草堂、天水杜祠所凝聚的两地人民对诗圣杜甫的崇敬;叙述了海南讲学之后,“舍弃三亚的碧海蓝天,冒着三十五度的高温直奔儋州”寻访东坡故居遗址的劳苦……此等膜拜诗圣文豪的真情实感,以榜样的力量,在无声中启示后学:文化人,自己首先要尊重文化,要礼敬先贤,在前贤往圣面前,在真正的大师面前,要放低姿态,要有敬畏之心,要怀崇敬之感。这对门生后学,自有潜移默化之效。

     

        在记载异乡人情风物的篇章中,友红嫂的“小弦切切”,似乎看点更多一些,常常给人新奇之感。如香港赛马场“古老优雅,雅俗共赏”的热闹而和谐的氛围,澳门教师和公务员不能进赌场的严格规定和教授们自觉遵守的情景,美国校车所享受的“警车、救护车、救火车、总统车驾”都得让路的特权,美加边境“水汽冲天,水声如雷”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神奇壮观等等,都会让读者觉得新奇。

     

        如果说前面的“嘈嘈切切”,其所思所忆大多关乎身边恩人和亲朋好友的话,那么,在“错杂弹”的两地书简中,就是他们伉俪之间以絮絮叨叨的家常作为很特别的“绵绵情话”了。我相信,读过这些文字后,读者对他俩的故有印象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我自己,从前以为砺锋兄只是一个读书种子,可从来就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多情种子;从前以为友红嫂大概天生的少言寡语,原来她的“闲话”还是不少,只不过不向外人“唠叨”罢了。在这些两地书中写到的,偶尔有点国事、时事,但最多的是家事、日常生活与工作琐事。但就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琐事的絮絮叨叨中,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陶醉在那份难得的素朴与清醇之美中,不仅是那份情感,还有那清新自然却又不失趣味的语言表达,如果用我的感受来说,便是:绝无花言,却有巧语趣语。如卷首的《高考,1977(代序)》追忆高考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时说:“高考不但是人生道路上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月下老人手中的那根红绳子。”比喻贴切精妙,一句道尽高考对于他们人生的重大意义。在《致陶红友》中以试探的口吻向梦中情人表白说:“丘比特久久地弯弓作势之后,终于射出了它的金箭。它被射中了,射穿了,它鲜血直淌,它在颤抖。它现在急于想知道的是:这支神矢是不是同时也穿透了另外一颗心?长着双翅的小神箭手从来都是一箭叠双的,但愿他这一次也没有发生意外……”字里行间有堕入爱河的沉酣,有掏心掏肺的真情表白,有急切的询问,有忧心忡忡的担心,有深情的期待,多么丰富复杂的感情,表达得却是如此巧妙,即便好事不成,也不至于有失去体面和风度的尴尬,朋友还是有得做的。

     

        友红嫂母女俩笔下的巧言趣语,又另是一种风格,是那种我本不有意为巧、为趣,而人却以为巧、以为趣的不期然而然的巧与趣,更具有一种自然朴拙却又自有妙趣的特点。友红嫂心念丈夫又担心女儿时说:“我总希望天下的好运都落到你们身上,天下的厄运都让你们躲开。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求一道符贴在你们的背后。”(《旅美书简·致莫砺锋之十二》)在对丈夫归来的急切期盼中说:“据说时间会‘转瞬即逝’,那么我今天下班回到家中,能不能看到你坐在房间里写字台前呢?你总是像哄孩子一样地哄我。”(《旅美书简·致莫砺锋之十三》)这些饱含深情的痴语,既巧也趣,巧得朴拙,趣得天然,但都缘于真情挚爱。

     

        尽管此文已经写得不短了,但我本人跟诗词曲打了几十年交道,当然有一种本能的偏爱,所以,对书中砺锋兄的《赠内十首》,也就忍不住还要说几句。此十首绝句,自肺腑中流出,真可谓字字珠玑,但我还是最偏爱其四、其五、其六、其十这四首。如其六:“我居西海君东海,寄雁传书隔月回。平日龃龉夺门去,此时翻愿梦中来。”平时生活中有些纠纷,让人生气,而久别相思,当独对寂寞孤愁之时,就连平时的争吵,回想起来也觉得幸福,多希望昔日情景再现眼前,哪怕是在梦中,哪怕是惹我生气。若非经历过刻骨的相思之苦,又何来此种体验!其十:“苍颜白发两相怜,细话平生叹逝川。我向天公祈后死,伴君垂老坐炉前。”感叹人生须臾,相爱短暂,决心珍惜此生,誓要终身相伴,这是最真情的告白,是最庄严的承诺,也是为纪念三十年婚龄的最贵纪念。

     

        文也读了,诗也品了,领略作者“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妙奏,令人不知不觉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雅美妙的旋律中陶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