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来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的建筑,位于西安市建国路上,由西安通济信托公司于1932年投资修建,是西安一处较为现代的公馆式住宅,主要的建筑物是由东向西排列的三幢精巧别致的三层西式楼房。三幢楼的形态类似,底层为地下室,楼门北开,沿着楼外的砖石台阶可直接进入二层大门。建筑为砖木结构,木构屋架,砖砌墙身。室内装饰典雅朴素,墙面、棚顶刷白,棱角分明,线条清晰,地面铺木地板,与木质楼梯均红漆刷饰。公馆的三幢楼房间,梨树、桂树、丁香、海棠……以及各种花草,正娇嫩生长着。公馆四周砌着青砖围墙,北面是一排平房,平房中间,是公馆朝北开向金家巷的大门。隔一条巷子,即是建国路的启新巷,站在张公馆的楼上可以看到北边紧挨的“高桂滋公馆”——同样中西合璧的庭院式建筑。两座公馆一同见证了中国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时刻。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儿子张闾琳及其随从人员一直租住在这个公馆里。虽然张学良在这里只住了短短一年多时间,却发生了许多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的主张,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东北军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秘密协议。张学良还拿出巨额银元私款,赠送给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之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陈“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却遭到蒋介石的拒绝。蒋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加紧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共在西安组织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听到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山呼海啸的口号声,奉蒋之命前来制止学生游行的张学良早已血脉偾张。张学良向游行学生表示,一周内定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的合理要求。
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在公馆的西楼向东北军的刘多荃、刘桂五、王玉赞、孙铭久等亲信军官下达了扣蒋命令。是日晚,在西楼二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军政人员宣布对蒋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扣。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应邀从延安来到西安,当时住在“张学良公馆”东楼。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在公馆的西楼举行谈判。由于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承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六条协议,“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就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私自决定护送蒋介石等同机飞离西安回到南京。一下飞机蒋介石就背信弃义,扣押张学良并长期监禁,使张学良再无机会返回西安,住回“张学良公馆”(1949年杨虎城也惨遭蒋介石杀害)。
1937年3月,东北军被逼东调离陕,“张学良公馆”退租,另易其主。
1949年之后,中共西北局行政处征购了“张学良公馆”及附近地产,设立了陕西省委干部招待所。
1982年,“张学良公馆”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张学良公馆”收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更名“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同时对旧址进行维修。全面更换了破损门窗、地板;加固了楼房墙体并揭瓦晾椽,整理院落。历时近三年。
1986年12月6日,在“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挂牌为“张学良公馆”,并加挂“西安事变纪念馆”牌子,正式对外开放。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了“张学良将军公馆”馆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为开馆仪式剪彩。
2001年和2008年,“张学良公馆”又进行了两次大维修,免费向游客开放参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走进“张学良公馆”,走上那三幢精致的小楼,红木楼梯在脚下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即使耳边没有讲解员的解说,也仿佛走进了一段刀光剑影的岁月。在打量改变历史轨迹的非凡之人留下的印记时,人们或敬重,或仰视,或沉默,或叹息……
比起人潮涌动的西安“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博物馆”,“张学良公馆”显得清静多了,好些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而“张学良公馆”则始终以一种平和安详的姿态在一角安静地等待记起它的人,就像院落中的梨树、桂树、丁香、海棠在静谧中的绽放;就像旧日的时光在等待着另一段时光的到来……即使等待无果,它依旧那么独立自尊、沉静安详。因为它经历过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任谁都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