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几种主要古文明中唯一存续至今的文明,不仅在时间上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而且在空间上也具有可观的影响力。关于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史的研究,虽然已有若干个案展开,但是缺乏广泛而系统的重大研究成果。有鉴于此,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经过认真筹划,邀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国际团队,预期五年内(2018—2022)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系统调查研究,覆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制度、语言、科技、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内容涉及典籍的传播与翻译、人员的交往、经贸的来往、器物的交换、海外的移民等个案。
据悉,项目研究将主要依照中华文明传播的主要路线展开,包括以日韩、越南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以河西走廊至中亚为主的丝绸之路,以海上贸易串联起的亚欧乃至东北非、北美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为主的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将与商务印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商务印书馆承担中文成果的出版发行,英文成果方面,则与荷兰博睿出版社(BrillPress)合作出版发行。
日前,该项目启动仪式在北大大雅堂举行,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文学与文化》入选A&HCI数据库新闻发布会。2019年6月,由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中国诗歌文化论坛联合主办、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英文期刊《中国文学与文化》(简称JCLC)被A&HCI数据库正式收录,自2017年起所刊论文均可在A&HCI中检索。A&HCI与SCI及SSCI并称三大引文索引。《中国文学与文化》被A&HCI收录,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标志性成果,其意义在于对西方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实质性的影响。
《中国文学与文化》于2014年创刊,由北大教授袁行霈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蔡宗齐担任主编,北大教授刘玉才担任副主编。目前已经出版6卷11期,主要登载有关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的创作与理论的研究论文,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论文,尤其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该刊致力于构建广义上的中国背景与西方背景的学者深入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促进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国际化。目前的编委会中,中方学者占55.56%,西方背景的学者占44.44%。《中国文学与文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编纂模式,包括编辑翻译流程的中西学者合作模式;常规内容与专题内容相结合的模式;专门研究与普及并重的版块设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