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同窗记

    朱航满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8月07日   03 版)

        读书近二十年,同学很多,但志趣相投者不多。人生实难,大道多歧。其实原本大家都是有着很多梦想的,但最终坚持并实现的,并不是太多。也正因此,我对能够始终坚持下来的几位学友,从心里充满了敬重。那些我很看重的读书种子之中,我的研究生同学卢冶比较特别。

     

        我与卢冶接触并不算多,她曾特意向我推荐过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芥川龙之介全集》,我们曾相约各写一篇读后感来进行交流。她还曾为我介绍过一个修改书稿的美差,事情简单,但报酬丰厚,极大地缓解了穷书生读书而无钱买书的苦恼。

     

        毕业后,卢冶虽然进了一家特殊的高校单位,但并未从事学术工作,很是烦恼。有次和她聊天,她说准备报考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为此,我们一起去了研究生母校的一位导师处征求意见。由于单位不同意报考,她放弃了北京的工作甚至户籍,最终考入北大。在北大中文系,她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训练,我偶尔也听说她的一些事情,诸如她准备到哈佛大学读博士后,还诸如,她又将回到了我们的研究生母校去任教。就在这时,我在《读书》杂志上读到她的文章《雨中的鱼》,谈日本作家泉境花,题目列于封面之上,读后颇感惊艳,随即将此文编入到了由我主编的随笔年选之中,以示同窗的关注。在那年的随笔年选的序言中,我开篇即写道了卢冶的这篇随笔,称赞她的文章“文笔绵密,运思巧妙,分析细腻”,还有她读书的“驳杂多趣”。博士毕业后,她回到故乡辽宁的一家大学任教,诸多心愿都未能实现,或者有所不愿为,但她的文章却实在是越写越好了。

     

        在我看来,《读书》杂志是中国最能代表当代读书人水平的期刊之一。卢冶在《读书》开设了“倒视镜”专栏,连续刊发了十多篇文章,并经北京的三联书店收入颇有声誉的“读书文丛”出版。这册《倒视镜》之隆重,还在于它同时由黄子平和李长声写序。对于一位学术新人来说,这两篇特别的序言文章,几乎就是一种极为隆重的礼遇了。难得两位前辈序言不但写得漂亮,而且还充满了欣喜与赞赏之情。李长声先生在序言的末尾,特别引用了李渔的一段话来勉励卢冶,令人感动:“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不下凱传于后,不过自成一家,云所欲云而止。”

     

        卢冶的文章讲究章法,文辞华丽,注重学理,引经据典,其中不少文章,切入巧妙,层层推进,颇具气势。她对于西方的一些现代理论颇为熟捻,有些解读电影和文学作品的文章,很让我想到北大女学者戴锦华,真是有一种庖丁解牛的感觉。我曾旁听过戴锦华教授的电影课,又读过她的专著,那种华丽、时尚的学术用语,以及对于研究对象的犀利潇洒解读,是很多学术女性推崇的对象。故而我读卢冶的文章,颇有一些似曾相识之感,不知是否是对她的误读。或许是沉溺过深,卢冶的文章有时会令人感到一些缠绕,但深入之后,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我觉得她的笔或许有时无法赶上自己缜密繁复的思维。李长声先生评价卢冶的文字,乃是“三岛由纪夫式的华丽和井上厦式的饶舌,那是必须有知识以及学问垫底的”。长声先生还是眼光犀利。

     

        我们作为同窗,最奇妙的一件经历,也是志趣相投的事情,还是与李长声先生有关。我颇喜读长声先生的随笔,三联书店出版他的一套“长声闲话”五册,读后为报刊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刊于报端。不久,卢冶来电,说长声先生读了我的文章,很是喜欢,不日将从日本回国,愿一见。待我们几人见面时,才知道卢冶也写过一篇评论,此文后来亦收录在《倒视镜》之中,甚得长声先生的赞赏。那日几杯清酒过后,长声先生颇为感慨,他说没想到关于这套丛书出版后,竟得两篇精彩的评述文章,不但都是小朋友所写,还是一对同窗。那日别后,我们又是数年未见。再见面时,则是她从辽宁来京看望师友,抽空特意到单位来看我,说及未来的打算,则是准备辞去辽宁那所大学的教学工作,准备到海南新建成的一家学院去执教。她说那家学院很清静,环境也优美,适合读书和静修。我听后并无惊异,而是唯有对她的祝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