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香)新中国成立至今,从钱学森、屠呦呦到王晓东、施一公,从邵峰、李文辉到颜宁、许晨阳,是什么样的初心促使他们走上共同的科学之路?在看不见尽头的探索长夜中,是什么激励他们勇毅独行、迎来黎明的曙光?又是什么,能让这些智商超常的人自愿选择常人难理解的枯燥乏味生活并乐在其中?除了科学上的探索,他们在忧虑什么、期盼什么?日前,《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推出的《三代科学人》一书,或能告诉我们答案。该书由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作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三代科学人》收录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二十一位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师昌绪、吴良镛、闵恩泽、朱光亚、屠呦呦、徐凤翔等七位科学前辈,邓兴旺、王晓东、俞德超、王印祥、施一公、朱健康等六位中年俊杰,以及张宏、李文辉、隋建华、邵峰、罗敏敏、颜宁、刘颖、许晨阳等八位后起之秀。
赵永新现为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主编,2007年前主要采访环保新闻,曾于2005年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2007年之后,他转岗采访科技领域。其间,除了《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等深度报道,他还以“柏木钉”的笔名发表了百余篇针砭科技界时弊的短评,笔带锋芒、发人深思。近年来,他以“李晗冰”的笔名,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多篇科技长文,在科技界引发共鸣,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纠正科研误区、净化学术空气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十多年的科技报道中,赵永新采访、结识了许多科学家,有的还成了朋友,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带读者走进科学家的世界,同他们一起发现科学之美、探讨人生的真义。从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求学之路、治学之法、做人之道中,读者除了感悟他们朴素的家国情怀,领略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理性质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也会对“短暂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