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时代变革中,诗人如何发声?

    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探讨当代诗歌变革

    夏琪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24日   01 版)

        本报讯“简·瓦伦汀有两句诗:‘别去倾听词语——它们只是一些你言说之物的小小形状/它们只是杯子如果你口渴。但是你并不口渴。’你们现在的技术训练都不错,起点也比我们年轻时要高,但问题是:你们现在究竟是否感到‘口渴’?”7月19日,清华大学举行的“青年作家工作坊”会议上,以“变革中的当代诗歌”为主题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王家新重提策兰的一句话“只有真实的手才能写真实的诗”,并把问题抛给了青年诗人:“我们能否用一双消费时代的手、小资调调的手、人工智能时代的手、无关人生痛痒的手,写出这种真实意义的诗?”

        “我想在诗里建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又和我们紧密相连。我希望整首诗是由想象力自然散开的,词与句子是顺着想象力的枝叶自然衍生的,不需要其他装饰。”论坛从青年女诗人杜绿绿的发言开始。青年诗人胡桑和李海鹏的发言反思了文学和当代诗歌的机制。胡桑认为,文学这个建制本身是很有问题的。他说:“我期待有不一样的诗出现。我们能不能超越现代诗一百多年的想象,重新去想象诗歌,打开得更大一点。不能过于狭隘地讨论诗。”

        诗歌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在诗中注入了较多人文关怀的诗人,苏丰雷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说,在自己接触到的诗人群体里面,有些人已经走到了实践的层面。他认为,所谓艺术的高度自觉是指诗人、作家身上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自觉,任何单独的觉醒都是跛足的,都不足以支撑我们走向未来。

        “现在这个时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什么样的诗歌变革才能跟这个时代吻合?”诗人翟永明提到,自己多年前曾买过一套50年代的《星星》诗刊,当时的诗人也在考虑变革的问题,做了很多试验和挑战,没有太受题材上的限制。反而感觉现在的诗人可能是受了理论的束缚,以至于写作变得有点狭隘。在诗人多多的记忆中,他早在十年前就曾参与过“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诗歌”的讨论。他认为,是否全球化对于自己没有区别,就像变革中的当代诗歌,诗人最重要的仍然是个性化,他每天都在变革自己的诗歌。诗歌就是一种语言的存在,我们创造的是语言,延伸出来的是诗歌要给予自我以自由,而很多诗人做不到,才会有各种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是混沌的,但这又是诗歌的发源地,本身就是混乱、不可言说的。在这种变革中一个诗人怎么发声?”评论家唐晓渡也提出疑问。他说,每个人有自己的诗歌谱系,要发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是很简单的。但是当代诗歌在变革中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是很要命的事,有的时候比较粗砺的、不是油光水滑的诗歌,质感更接近于诗歌最初的源头。

        诗人欧阳江河提出,要保持差异性,还要让差异性之间的不同具有意义,这对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根本的问题,不能为了保持差异性去保持差异性。诗人西川进一步阐释,从诗人的延伸线可以发现诗人之间的不同。有的诗人能写小说,有的诗人能写理论,延伸到理论的诗人和延伸到小说的诗人对语言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感知世界的方式都很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让内心创造的轮子转动起来,甚至进入一种停不下来的状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则提出,无论是从思想、经验还是情感出发,诗还要有一个着力点,要触及每个人最复杂、最根本、最幽深和最微妙的无意识经验,当代诗歌如果离开了这点就是无根的。

        “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是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重头活动之一,每年举办一届。今年的“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以“变革中的当代诗歌为主题”,邀请了杜绿绿、王东东、胡桑、黎衡、李海鹏、苏丰雷、方李靖、曹僧8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河南等地的青年诗人参加。工作坊从7月14日开始到7月20日结束,期间举办了11场学术和文学交流活动,包括8位诗人的专场作品研讨、与师生的开放交流活动、“远眺大海光明的水面”诗歌朗诵会和“变革中的当代诗歌”主题论坛。作品研讨环节每场特邀3位诗人、诗歌批评家、学者参与,针对青年诗人的作品做重点发言,之后工作坊的诗人之间展开互评。研讨既有宏观的诗歌观念的探讨,也有修辞、技艺的细致切磋,更多的是针对青年诗人创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展开对话和批评。与会青年诗人认为工作坊活动形式新颖,态度严肃,收获很大。前后参加作品研讨环节和论坛的诗人、批评家、学者有多多、唐晓渡、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解志熙、格非、西川、臧棣、张清华等。

        据介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6年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清华在向“更人文”迈进方面举措频繁。201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著名作家、清华中文系教授格非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成立后,举行了一系列作家、诗人进校园的活动,苏童、、欧阳江河、翟永明、多多等曾作客中心,与清华师生近距离交流,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人文之风正在清华园习习吹拂。“清华大学青年工作坊”希望建立起作家、诗人代际之间,校园内外,创作与批评,创作与研究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文学未来的脉搏和心跳可以被提前触摸和倾听到。

        (夏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