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冯积岐:好作家要有能力面对现实

    本版撰文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24日   10 版)

        《西府关中》,冯积岐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定价:49.80元

        冯积岐

        “我的写作就是活着。我的活着就是写作。”这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夸大之词。冯积岐从十岁开始囫囵吞枣地读小说,从十多岁爱上了文学,从没放弃过。开始时写小说完全出于爱好,写着写着,写作成了生活。不写作,就坐卧不宁。三十多来,冯积岐笔耕不辍,从1983年在《延河》杂志发表处女作算起,四十余年来,冯积岐在《人民文学》《当代》《花城》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六十多篇(部),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和各种优秀作品选集选载,出版长篇小说《村子》《沉默的季节》《逃离》等十三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共有四十多种。

        早期的创作,他称之为“练习阶段”,主要写中短篇小说,写当下的农民生活,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从1994年的十年间,冯积歧开始了长篇小说写作,兼顾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写作,在写作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在文学本体、艺术美学上有了自己的追求,将荒诞、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引用到小说创作中,这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使他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句式也在不断变化。贾平凹认为,冯积歧在陕西作家里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的写作风格又极其传统。他的生存状况和经验以及走上文学之路后受到的教育都是传统性的,可以说是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一套写作的作家。

        邵燕祥曾经评价冯积岐“有农村生活的童子功”。的确,早年他在生产大队当过五年农民干部,在乡政府当过五年半脱产干部,2005年又在凤翔县委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了一个乡镇,分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实质参预了县委的工作,对县、局(部)包括乡镇干部、工人、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有了透彻的了解。通过挂职,坚定了冯积岐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坚定了他书写当下生活的信心。因此,2006年之后,冯积歧又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题材上,从当下深入到了历史的探讨。

        新作《西府关中》,是冯积岐百年历史小说《渭河史》(原名《渭河两岸)的前半部分。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色彩,所有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基于土地,但最终高于土地。从《西府关中》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关中农民生活的画卷,世态炎凉,皆植于此,人生百态,皆绘于中。

        “这是我的一部有厚度,长度,密度,深度的百年历史小说。从1923年写到了2016年,在结构上不是用编年史的办法,而是跳跃穿插。我将历史的推进和人物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变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两条脉络。”冯积岐说,和以前的十二部长篇小说相比,小说情节内容更复杂化,人物心理更丰富化,对每个人物更宽容,对历史的探讨更接近真实。《西府关中》只是写了前三十多年。

        2013年,冯积岐拿着省委宣传部的介绍信去关中西府的眉县深入生活,在眉县断断续续三年。他翻阅了县志,文史资料等材料,采访了干部、工人、教师、农民,特别是山东的遗民。当时正是三九天,农民家中没有取暖设施,他冻得浑身有点抖,脚和腿都冻僵了,仍然坚持采访。

        冯积岐的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写作。他的书架上八成是外国经典,他认同卡尔维诺的话:“经典不是正在读的书,而是正在重读的书。”《悲惨世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大部头他读过至少两遍,《孽海花》《镜花缘》《海上花列传》这些晚清小说他也反复重读。为写新作,他又重读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福克纳的《八月之光》,觉得自己准备充足了,才在2014年开始动笔写作。冯积岐希望写一部超越自己以往所有的作品。

        “我的故乡就是我的背靠点。在那块土地上,我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块土地是我写作的源泉和精神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冯积岐说过,一个好作家必须有背靠点。他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三十五岁才进了城。当然,地域会给作家造成局限,生活的局限和对这个时代,人生和人性认知的局限。只有跳出地域,站在高处俯瞰,才能克服局限。他觉得,地域不只是地理上的位置,生存上的环境,地域也是灵魂的居住地。

        在冯积岐看来,好小说首先要对时代、对现实、对人生、人性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认知,也就是说,有不一般的思想性;同时要在文学本体上要有突破或新的贡献,包括作家的思维方式、精神结构、美学观。包括语言方式、叙述方式、作品的结构,作品中时间空间的处理,等等。几十年来,冯积岐在创作中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方式,他坚信,小说的根基是语言,他严苛地打造自己的语言,他的短句子,如钉子一样,把文字牢牢地钉在纸上,他的长句式如排山倒海,造成了大的气势。

        “无论你用什么手法写作,小说必须写得好看,使读者有耐心读下去。我觉得即使福克纳、加缪、乔伊斯等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并不晦涩。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是具有自己的艺术美学观,有追求,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家。”冯积岐说,好作家有能力面对现实,有勇气面对未来,他们有大胸怀、大目标、大气象、大手笔。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曾反复强调人民性。作家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好的作家要有人格品性,要有高洁的人格。“我卑视那些名气大而作品小的作家。好作家在农村,在工厂,在机关,在生活第一线,在书房,在案头。”冯积歧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