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15日 星期三

    节日意味着什么

    ——读李耀宗《中华节日名典》札记

    李红雨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15日   06 版)
    《中华节日名典》,李耀宗编篡,北师大出版社2018年8月,定价280.00元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每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心里总会泛起对某种时日的浮想和期待。

     

        四季周行、岁月流转,在无止无终的光阴驿道中,人们孜孜行走不息,而其中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驿段光影斑斓、别有景色,让奔劳中的人们感到亲切温暖、欢慰欣悦,或者是由于其不同寻常的意义,令人们不能不脱帽致礼、郑重以待,这些妙异的时序驿段,就是生活中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节日。

     

        玄奥的节日源自于追怀和纪念,源于人们对某一日子重要性的集体认定。这些认定,大多源远流长,传统绵厚,其或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感悦应和,或是来自于原始信仰和宗教情愫,或是来自于对某人或某事件的景仰和重视,多彩的节日衍生出各个不同的节日行为,凸现并雕镂、维系了内涵深邃的民俗风习,为年轮往复中的人间尘世注入了温煦的色彩和集体仪式。丰缛多样的节日存储了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记忆,隐藏着幽复的民族文化基因谱系的密钥,其共趋的仪式行为,擎托起人们寻求民族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内在情感,从而构成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共同体,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各民族姿彩纷呈的节日构成了一个庞大、滋繁的节日体系,既自成流脉,又相互交织、融汇,检视、梳理、钩沉、厘清这一丰庞的体系,无疑是一件相当繁难的任务,而李耀宗教授的近著《中华节日名典》,则在这方面以一人之力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名典》恢恢上百万字,收录了2700余个节日,近5000个节日名目,是迄今为止收录、汲集中华民族节日最为丰蔚和全面的著述。尤为难能的是,《名典》在长期的资料累积和考订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编纂者多年田野调查的成果,不仅意在囊尽汉民族的各种节日,对竞相繁丽的各少数民族节日也进行了纵深的梳爬、探幽,力图求全。《名典》的编纂宗旨是“科学性、全面性、文献性、实用性”,而此“立卷四原则”也折射出《名典》的突出特色。

     

        在各民族的节日系列中,岁时节日构成了其主体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盈溢的民俗风情也最为焕目显扬。《名典》追循这一节日体系的特征,大胆拓新,在体例上不再采用以往的节日辞典多以笔序、音序来编列条目的方式,而是代之以“周期时序”的原则,以时间顺次统摄全局,从而使得纷纭错叠的节日在年轮移动的轴线上变得清晰有序起来,同时也使节日辞典的体例构成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

     

        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中华各民族的节日文化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汲引交渗的现象,其源流关系交纵繁复,不易辨析眉目。而《名典》将这种交渗现象,置于由时序的经纬线所构成的坐标之中,从而使得多民族节日间的内在文化联系、主辅关系,以及其总体既异彩纷呈又不乏同声共唱的全貌,更为明晰地彰显了出来。另外,有诸多节日存有或多或少的异名别称杂混的现象,《名典》在考订廓清的基础上,以主条目后列举参见条目方式,一一予以归纳整合,倾力做到每一条目枝干分明,其梳理辨析之艰,不难想见,非积年之力,不足以淬成。

     

        对于古今的各种节日,《名典》的原则是不论“见在、已泯”“大小、厚薄”“精华、糟粕”,一律“并蓄兼收”,力求反映出中华节日的全貌,从而使《名典》既成为一部面目出新、详尽实用的工具书,又具有厚重的文献价值,其中贯穿了编纂者探本求实的学术追求。在《名典》中,凡是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足迹的节日,几乎都能检索、查阅得到。例如人日节、千秋节、中和节等等,都曾是古代的重要节日,曾经喧盛一时,然而随着物换星移,时过境迁,已长久地烟消火灭了,对此《名典》存而不漏。但中华两千多年的节日生发,蕴积极丰,浩若江海,收录中有零星涓滴的遗落,亦在所难免。比如晦日,亦曾经是古人重要的节日,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述唐人“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唐六典》和复原的唐《假宁令》中亦规定,逢晦日休假一天,而此著述的节日条目中尚未见其踪。但此等细微之憾,对于厚重的整部《名典》来说,似乎并不足以称瑕。

     

        传统深厚的节日民俗,实在是一只无形之手的神奇剪裁,其内在的本质,无不盈溢了人们对于自身情感、精神向往、生存逢遇和重大行为的讴唱,其内在话语,大都不约而同地趋归于同一指向——内心的欢愉。节日风情是荡起人们诸多欢乐的风马云车,潜藏着对于生命的自我关爱,为人们的生存赋予了许多的意义。清末民初学者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论说,历来百姓大众借民间节日以求取欢欣,这是由于“盖无论士、农、工、商,终岁勤劳,无娱乐之时,则精神不活泼,古之人于是假事以娱乐”。而《名典》的条目中对节日文化尤其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梳理和阐释,疏密得当,详略有致,所突出的也正是这一本质内容。

     

        为历史存照,为文化拂尘,为传统扬辉,为遗误正名;归流为海,烁古博今,这些,都是《名典》在编纂中所持有的一份企愿和坚持不懈的初衷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