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以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而当前大学生村官、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企业家等新生代群体的涌现,更是对创新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为此也需要政府、高校等相关各方能针对新生代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创业教育培训。
黄兆信教授的新著《新生代创业教育论》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新生代的自身发展与创业教育如何有机结合这一时代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准确定位,提出并开拓了“新生代”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新体系以及新空间;分析了不同群体的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从单纯的依附型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将创业能力发展由个体责任和行为范畴上升为个体权利层面。该书提出的观点既遵循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特定群体高质量就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富有新时期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具体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其一,注重研究视角的多元性,突出创业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将创新创业群体扩展为科研人员、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归国和外籍人才以及更多的群体。创新创业实践群体的扩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既要重视专业性的教育,也要重视职业化的技术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破大学的“围墙”,拓展教育和培训内涵,进行多样化实践探索。该书选取三类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创业群体,从群体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化、群体特征的鲜明化、创业意愿的个性化入手,多角度、多视点进行挖掘,构建了新生代创业教育的理论框架以及实践操作体系,从而为创业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其二,注重研究理念的时代性,呼应政策引导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这也是阻碍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该书面向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主体,将创业教育作为激发人的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以及增强专业素养的新教育模式,并通过构建现代化创业教育体系,以打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渠道,并找到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路径,在学术研究层面呼应了当前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要求。
其三,注重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彰显创业教育研究的融合性和创新性。该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核心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框架进行详实梳理的基础上,从教育、社会、文化、心理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将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并采用了不同的路径进行调研分析,即高校创业路径(教育体制-创新培养-社会适应)、乡村创业路径(职业发展-创业机遇-社会支持)、异地创业路径(创业意愿与文化融入-社会支持-社会保障),以及创业再造路径(心理框架与创业教育-创业革新-多次创业),从而使研究成果做到理论与数据相印证、描述与推论相结合。
概而言之,该书将创新创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与当前特定群体创业就业的新问题进行对接,赋予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性;将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特定群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形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的新动力;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性采取融合性的研究方法,将特定群体的创业行为、创业意愿与现实问题进行结合,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与实践探索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