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5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村上春树:我是侵华日军的后代 我是那残忍的“疑似体验”的继承者
70岁的日本进步作家村上春树刊文,披露他父亲是侵华日军,属于万恶的第16师团,一代传一代,父子俩双双留下残忍的记忆。村上春树的特别寄稿《弃猫记:当我谈起父亲时我谈什么》长达28页,发表于5月10日上市的《文艺春秋》杂志6月号,借与父亲千秋外出丢弃家猫的故事,逐步回忆了父亲深藏不露的战时经历和复杂的父子关系。千秋20岁便加入了陆军第16师团辎重兵第16联队,从昭和十三年(1938)开始,三度应征侵华。这个第十六师团罪行累累,恶名昭彰,正是攻陷南京的主力,也是在城内外屠杀中国军民人数最多的日军部队。其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的南京日记对“处理捕虏”的过程多有记载,战后成为大屠杀的有力证据。因此,春树曾多年怀疑千秋参与了十二年冬的南京屠杀,后查考军队档案,得到他不在场的脱罪证据,方才卸除重负。
(详见4版)
逻辑怪杰宋文坚
总起来看,宋文坚先生这位奇才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呢?第一,语言表达的障碍,地方乡音的浓重,与他逻辑思维的清晰,文字表达的流畅恰成鲜明的对衬,所以,听他讲话、发言与看他文章、著述,感到判若两人。第二,在教育、科研事业上,只要是需要或分配他的任务,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干得十分投入,十分给力,而且谦虚谨慎,善于团结他人,因而总能干出显著、卓越的成绩。第三,在行为品性上,他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并且性格爽朗,好仗义执言,或秉笔直书,有“宋大炮”之称。但他从不谋取私利或张扬自己,而是为他人谋取正义、公平与合理。逻辑教研室有一位才华洋溢、讲课效果极好的教师,不幸英年早逝,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宋先生突然当场嚎啕大哭。正是“真情畅遂,一片天机”,当场深深地震撼着许多人。(详见7版)
死亡的哲学洞悉
我们必须承认,古今中外,除了极少数以外,人都怕死。我想原因有两个:第一,活着的人中没有人死过,不会有人能告知死亡是什么感觉。有不少濒死过的人,会告诉大家他们当时的感受,但各不相同,有的人看到一道灵光,感觉行走在鲜花丛中,内心充满了爱和愉悦;而有的人则感觉四面漆黑,响彻各种非常奇怪可怕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活过来了吗!他们并没有死,因此他们感受到的也不是真正死亡时的感觉。死亡时什么感觉,是一个永远的谜。人们对没有答案的事情当然会害怕的。第二,自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接受的都是具体的人、物、事,我们脑子里存在的所有意识都是建立在生而不是死的基础上的,所以死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了。
(详见13版)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虚实
很多朋友下笔写诗,生怕读者不理解似的,总想着把心中所想完全表达出来,满篇都是抒情、议论,而缺乏形象。就像是一幅挤得满满当当的画,当然谈不到美感。而另外有少数朋友,他们的笔下满纸烟岚,全是对景色的描写,看上去文辞优美,却看不到他们自己的情感波动,思想活动。前一种人,是太渴望表达自己,却不知诗首先是要来表现自己的内心,而非为了表达自我、与人交流。后一种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语言天赋,然而写出来的只如徒具外形的纸花剪䌽。有诗的灵魂。诗的终极目的是抒情或者言志,而诗中描写景物或叙事,都是为了托物寓兴,即事言志,景或事起着映衬烘托的作用。故凡是抒情、议论的内容,便是实,凡是写景的、叙事的内容,便是虚。一首好的诗词,一定是虚搭配得宜的。太实了不耐咀嚼,太虚了甜俗可厌,总要在虚与实之问题求得中庸,才可能成为佳作。
(详见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