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一部中国美学的“全史”和“大百科”

    寇鹏程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01日   10 版)
    《中国美学全史》(全五卷),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680.00元

        祁志祥教授新近出版的五卷本《中国美学全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美学“全史”。首先是时间上的“全”。从先秦两汉直到21世纪的当前,都在叙述之列。其次是内容形态上的“全”。诗文美学、戏曲美学、小说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园林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玄学美学等,无所不包。其中既有形而上的本体论的探讨,又有艺术美学,包括器物美学等形而下的美学形态的梳理,琳琅满目,姿态横生。再次是撰写方式的“全”。既有整个中国美学精神的概括,又有单个经典的解析;既有人物美学思想的清理,又有时代美学精神的总结;既有宏阔的鸟瞰、逻辑的建构、精湛的议论,又有细致的深描、个案的考析,材料的实证,以论通史,以史带论,一应俱全。复次,有人曾将已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分为“写神型”“写骨型”“写肉型”三类,祁志祥的这部《全史》根据详略需求,有的写神,有的写神又写骨,有的重要对象则写神、骨之后再写肉,因而是一部“神、骨、肉”兼备的“全史”。五卷在手,各种想要的美学材料大都可从中查找,所以它又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中国美学的“工具书”,一部中国美学的“大百科”。

     

        美学史是美学观念的历史,也是美学事实的历史,对于什么是美学,哪些材料可以进入美学,怎样处理这些材料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美学史写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怎样才能保持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叙写的正确价值立场,能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决定了历史著作的成败。祁志祥这部《全史》在处理观念与史实的关系上相当谨慎,也颇费匠心,既有美学史家的写法,又有美学理论家的写法,显示了在处理“史”与“论”关系方面的高超能力。

     

        《全史》的第一卷《论美学、美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美学学科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总论。作者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融会贯通,把中国美学的多条线索都揭示出来了。古代美学史的整个脉络走向已在此卷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精神风貌也在此卷展露无遗。这一卷彰显了作者的理论功底,很多概括都既有新意又非常精当。作者提出并有力论证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本体论,表明了自己美的理念。接着以此为据,详细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美论的五大互补形态:即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同构”为美,以此把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髓。继而分论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关于“美”的表现形态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思考;并综论古代文学与美的不即不离关系、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主体表现精神和假象见义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美感特征论、审美方法论。《全史》这一部分的理论建构,视野宏阔,内容丰富,富有创见,中国古代美学的骨与神在此得以张扬。

     

        第二、三、四卷则按历史顺序,详细叙写了第一卷所提炼的古代美学精神在中国古代的运行历程。这些精神、思想、范畴既存在于各门文艺评论中,也存在于各种哲学理论中。作者从先秦两汉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奠基期开始,接下来依次论述美学精神突破的魏晋南北朝、美学精神复古的隋唐宋元时期直到综合时期的明清时期。《全史》的第二至第四卷以四个时期美学精神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以每个时期的哲学派别的美学观、文艺评论涉及的美学观为抓手,然后以关键人物的美学思想、关键著作所蕴藏的美学思想为个案分别论述。这是最难写的三卷,因为这部分头绪太多,牵涉面太广,儒家、道家、佛家博大精深,诗词曲小说浩如烟海,音乐、绘画、园林等琳琅满目,作者想尽量多地予以呈现,这对作者的驾驭能力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祁志祥教授将若干领域的若干人物、著作尽数收在《全史》的评述里,井井有条,雍容有余,确实让人赞叹。比如中国美学发展到明清阶段,美学思想极其丰富,哲学、诗文、词曲、小说、绘画、园林、音乐、书法等等内容都是爆发式增长,要全面叙述这一阶段的美学状况,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全史》明清卷中,作者用了十章,分别以“诗文美学”“小说美学”“词论美学”“戏曲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园林美学”“佛教美学”“道教美学”这样极富概括力的章节将浩如烟海的材料归类,使它们各得其所,评述也要言不繁,既没有遗漏重要内容,又轻灵有致,举重若轻,显现了深厚功力。

     

        个人写史,最大的好处是风格、思想、逻辑等的统一,写作理念能够一以贯之。祁志祥教授的这部《全史》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卷先秦两汉部分有“佛教美学”章节,魏晋南北朝部分也有“佛教美学”章节,隋唐宋元时期也有“佛教美学”章节,明清近代美学时期也有“佛教美学”专章,连接在一起就是佛教美学从开端到兴盛、多元合一的整个历史,看上去分散在各卷,但内在的发展线索却是统一的、连贯的。这种特性在道教美学、诗文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等类别的历史叙述中都有体现。不管时间拉得多长,作者都能首尾照应,将全局了然于胸,有一个不间断的主脑,然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别叙述,串起散落在各处的思想珍珠。

     

        作者既通古,又晓今。《全史》第五卷论述现当代美学。至此,中国美学告别了古代美学多线并进、齐声共唱的复调景观,多线合并为单线,开始了向现代美学学科演进的历程。现代美学这部分,对萧公弼、吕澄、范寿康、陈望道、李石岑、黄忏华、徐庆誉、徐蔚南等人的发掘使《全史》美学史料价值大增。当代美学部分,从1950年代末美学大讨论到实践美学,再到后实践美学时代对杨春时、朱立元、曾繁仁、陈伯海、叶朗、陈望衡等人物的评述,都显示了尊重前贤探索成果的品格、和而不同的学术勇气及见识。其分析细致、谨慎、专业,具有美学史的眼光与批判意识,具有说服力。该卷最后以《“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作结,表现了对自己创建的乐感美学学说体系的自信。

     

        1983年2月28日,刚刚大学毕业不久、还在农村中学做教师的祁志祥在给钱中文先生的通信中曾感叹:“堂堂中国,没有一部中国古代美学史,岂不羞乎?”(《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第13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那时中国尚未出版一部《中国美学史》。也就在那时,祁志祥心里已经埋下了撰写《中国美学史》的种子。经过30多年甘坐冷板凳的不懈努力与潜心钻研,他在十年前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基础上,继续“一个人的战争”,又将笔触延伸到现当代,并整合一生的学术积累,回应时代的要求,向学界奉献了这部五卷本的《中国美学全史》,可喜可贺,我由衷为其喝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