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部鲁迅手稿影印出版的缘起及其历程
在1985年《鲁迅手稿全集》的《出版说明》中原计划就订有出版辑录和译文两部分,又写明“考虑到书信手稿大都没有发表过,读者要求比较迫切,所以决定先从中间的第三、四两函书信部分出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先出文稿、书信、日记三个部分,辑录和译文手稿以后续编”。虽然在出版说明中列有“辑录部分”和“译文部分”。实际在当年编制《鲁迅手稿全集》的“计划”中从一开始就写明“鲁迅的译文和古佚书,古诗文、古碑的辑录手迹,准备于1981年后陆续出版”。从未有过具体安排。特别是在1986年将上述三部分手稿出齐以后也没有再谈“陆续编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据我所知影印出版鲁迅文稿二函、鲁迅书信二函、鲁迅日记二函这三部分,对于当时的文物出版社来说,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甚至于已不堪重负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编辑下去了。
(详见5版)
胡适与澄衷学堂
翻开胡适澄衷学堂日记的扉页,胡适亲笔题写的陆九渊的语录便跃入眼帘:“学者所以学,为人而已,非有他也”,旁边注着“丙午夏五月适之录陆子以自警”。“自警”二字,是胡适给自己的心灵暗示与道德约束,犹如一条道德的防线,让“澄衷”时代的胡适不至偏离健康的轨道。胡适有多篇日记叙写自我心灵的拷问与解剖,反映了胡适自省自警的意识、修为。胡适就是这样,拿着一柄犀利的手术刀,无情地解剖自己。他是以传统儒家思想观照世界、省察自我,在日记中,表现为先引用圣贤语录,然后对照反思,直陈己过。对于14岁的少年来说,这种勇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警醒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直至在美留学之初,胡适仍是严加剖析自己,拷问自己的灵魂,保持清醒深沉的自省。自省、自警、自律、自励,或许是胡适成长为世界文化名人一个重要原因吧。
(详见7版)
《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头号畅销书
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起火,损毁严重,举世瞩目。维克托·雨果1831年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随即成了全法国的头号畅销书。《卫报》说,火灾发生仅仅一天之后,多个版本的《巴黎圣母院》便闯进法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的十甲,以阿谢特旗下的1975年口袋书版本为首,分别占据了第一、第三、第五和第八名的位置。英国广播公司看到,这些书的版本既有4.6欧元(34元人民币)的口袋书,也有43.04欧元(324元人民币)的纸皮本。而企鹅经典1978年版的《巴黎圣母院》已告脱销。出现瞬时旺销的还有多种相关图书,《书商》注意到,其中包括一本售价高达85欧元(641元人民币)的圣母院史。在海峡对岸,《巴黎圣母院》英译本《圣母院的驼子》也出现了显著的销量提升,《每日电讯报》发现,其中一个版本一度进占到英国亚马逊网站排行榜的第27位。尽管如此,法国书商敦促同行和出版商捐出这笔意外之财,建立基金,帮助圣母院重建。
(详见8版)
《约翰-克利斯朵夫者敬隐渔初访罗曼》首译·罗兰
2011年9月23日,为了寻找逝去的时光,笔者和夫人来到瑞士维尔纳夫。现代的电气化“火车”不再发出脱卜脱卜的声响。走出车站,仍旧是一片柔和的静谧。步行三五百米,穿过滨湖路来到湖边,一幅壮阔的中国山水画似的天下罕有的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蕾芒湖这欧洲西部最大的内陆湖泊,从我们脚下伸向无垠。它由阿尔卑斯山无数条融雪的激流和汹涌的罗纳河水汇注而成,但它却碧水如镜,波浪不兴,真正是有容乃大;举目远眺,湖对岸,阿尔卑斯山脉干峰峥嵘,山头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雄奇险峻中蕴含着坚忍高洁;而这一切又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彷佛在和我们亲近。联想起敬隐渔在《蕾芒湖畔》中的描写:“庄严的亚尔伯山脉被翠烟笼罩,下边照在碧湖里,上边剪断苍天”,我慨叹八十多年的光阴并未让大自然的容颜稍改,也为敬隐渔的神来之笔历久弥新而心折。身临其境,我更能够领悟敬隐渔的话:“这湖山的美景恰配得它的高标出尘的住客,罗曼·罗兰。”(详见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