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近三成青少年遭遇过网络暴力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4月24日   17 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近日在北京发布了《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本报摘要介绍。

     

        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深刻

     

        目前来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运用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深度参与、体验和介入社会的平台、渠道和载体,使他们得以直观地全面观察、理解、把握这个急遽发展变化着的世界。

     

        第二,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可助未成年人更加快捷地学习知识、掌握信息和交流情感。

     

        第三,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社会交往和生活娱乐的重要平台。社会交往和生活娱乐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需求,互联网提供了数字化的交往和娱乐方式,满足并主导了青少年的交往娱乐。

     

        未成年人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客观存在,需要加以重视解决;有的问题则起因于互联网平台的特点与以往交往平台的特点不同,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而成为常态;还有一部分问题是出于成人社会视角的某种判断,这种问题未必是互联网一代的真问题。

     

        自2006年开始,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便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对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态度、行为,以及父母对孩子使用互联网的态度和行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成为了解和认识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宝贵资料。对比分析十年来积累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把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态、趋势和规律。

     

        未成年人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所特有的需求与动力与其他年龄群体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需求和动力激发了他们去探寻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对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触手可及的资讯、形象逼真的游戏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还不能完全理性、客观、全面地判断理解观察这个社会,尤其是鉴别认识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现象。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内容更加多元的网络社会中因势利导,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互联网运用和阅读意识,开展积极的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正面效用,让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便成为国家、社会和全世界应该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

     

        耽误学习的学习工具

     

        根据对本调查历年数据的分析,学习、求知在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2017年应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大幅提升。

     

        在网络学习需求中,即时性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而非即时性需求则呈现多种情形。最明显的有:认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作业、查资料”(即时性需求)的比例呈现显著增长;认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知识量”(非即时性需求)的比例有所降低。

     

        此外,未成年人对“能帮助学习”的功能的需求增长较快,已形成在微信群、QQ群里讨论功课,在学校网站上查询成绩以及上网查找资料等学习习惯。网络学习即时性需求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学习重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这一学习工具时具有便利性和实用性目的。

     

        互联网在对未成年人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包括耽误时间、不良信息等。历年调查数据表明,在对上网所导致的问题的评价中,“耽误学习”一直占比最高。

     

        六到十岁开始触网

     

        蓝皮书指出,多个调查显示,5岁及以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青少年占10.88%,6-1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61.43%,10岁以上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仅占27.69%。

     

        在一个被互联网覆盖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青少年往往在较早的成长时期就会与网络接触,触网的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

     

        同时,一线和准一线城市青少年普遍更早接触网络,平均触网年龄分别在8.3岁和8.6岁,而二线、四线城市青少年的平均触网年龄为9.1岁,三线城市的平均触网年龄则为10岁。

     

        青少年使用的上网设备主要是手机,占样本的87.33%,远高于其他各类上网设备。

     

        调研发现,学生们较多使用电脑做PPT、写报告和其他作业,因此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作为青少年上网主要设备的比例也较可观,分别为22.68%和36.90%。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学校通常对学生上网进行一些限制,比如禁止带手机或限制使用手机,因而可以理解家庭是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场所。

     

        父母的陪伴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没有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占14.61%,而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该比例仅为7.58%;没有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在两小时以内的比例为36.99%,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该比例为49.70%。可以看出,父母在场对于防止青少年过度上网、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近三成遭遇过网络暴力

     

        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其中,暴力辱骂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74.71%和77.01%;其次为“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53.87%)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45.49%)。

     

        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为68.48%;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0%;在短视频、新闻及留言处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也很高,分别为30.66%和30.16%。

     

        可见,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与其关注的内容和使用的平台有关系,也与社交网络、网络社区、新闻及留言的互动性和话题性较强,容易引发不同观点的争论并形成冲突有关。而短视频的一些制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有时候也会故意引入有争议的话题并使用偏激语言。

     

        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少年遭遇网络暴力的比例为28.3%,比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共同居住的青少年低12个百分点。调研中发现,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受到欺凌。有老师反映,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本身自控能力比较弱,不仅容易受到网络暴力,也容易对别人实施网络暴力。

     

        “当作没看见,不理会”是青少年最常用的应对暴力辱骂信息的方式,60.17%的青少年选此项;其次是“网络投诉或者举报”,占比为49.36%,而选择“报警”的比例仅为6.23%。调查中发现,表示自己遇到过针对自己的骚扰、暗示或陌生人约见面情况的青少年占11.0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