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事
24小时营业是服务形态的一种变化,把过去买书和卖书的书店,变成一个阅读的场所,一个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的场所,不仅欢迎你来阅读,还给你提供便利。书店应该把这种功能承担起来,无论你是白天开还是晚上开,开24小时还是开6小时,都没有关系,主要是要把阅读服务开展起来,这样才能在推动“全民阅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找到自己的价值。24小时书店本身是实体书店创新转型的产物,它的经营不应拘泥于原有的陈旧、僵化、固定的模式,而应勇于向更加宽广、深入的方向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抓住新的发展契机,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力争为实体书店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24小时书店的文化光芒,才会永远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照亮每一位爱书者的心灵。
(详见5版)
米兰·昆德拉九十大寿
(详见4版)
层累的西方汉语观与流变的世界文学
数百年间,西方的传教士、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中国和汉语发表了种种不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们隐藏在官方档案、私人书信、文学作品、学术著作、报刊杂志的角落之中。如何处理卷帙浩繁的史料,是童庆生教授首先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汉语的意义》的首要特色即鲜明的方法论意识,也正是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得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方法论意识,得益于福柯、奥尔巴赫、威廉斯和萨义德等推崇“历史主义”批评方法的理论家。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在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世界所产生的有关汉语的知识充满着误读、歪曲和偏见,但作者的目标是借鉴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将“西方有关汉语的著述、言论视为一种集体的表述和话语形态”,统称为“西方汉语观”,进而考察这些知识如何产生、发展,怎样进入西方现代思想的知识体系,又如何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挪用来推进中国的文字改革。简言之,这不是一部语言学或汉学著作,而是一部思想史著作。
(详见9版)
不该被忘却的中美文化使者
近年来对海外汉学或“中国学”研究的热潮中,有一位时被提及,却尚缺专题论述的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先驱人物,这就是著名哈佛学者查尔斯·西德尼·贾德纳(CharlesSidneyGard-ner,1900—1966)。贾德纳先生不仅是一位勤勉的中国史专家和目录学家,而且和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有着不解之“书缘”。他一生挚爱中国文化和典籍,拥有丰富的个人图书藏品,在晚年他将其全部捐赠给了布朗大学,共三万五千多册(件),这成为布朗东亚图书馆典藏的核心和精华。其中九千多册中文线装古籍善本及由中国传统书柜组成的藏书房,成为本馆最具特色的“镇馆之宝”。贾德纳先生正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都体现在他的著作、言行和珍藏之中。他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忘我至善的人格特质、学贯中西仍孜孜不倦的治学风范,为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这与他临终捐赠的中文典籍同样宝贵。因此,我们今天纪念这位致力于跨文明交流的文化使者,并将继续努力,使这一见证中美友好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添光彩。
(详见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