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从“神仙、老虎、狗”谈起

    林耀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3月13日   15 版)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记录了一段很有名的掌故,说上个世纪20年代的清华大学,“当时有一种议论,说清华有三种人物:神仙、老虎、狗。教授是神仙,学生是老虎,职员是狗。这话虽然有污蔑之意,也说明一部分情况。”

     

        其实,“神仙、老虎、狗”的这个比喻,不是老清华独有的。蒋梦麟先生在《忆孟真》一文中,曾提到了北大的“功臣”与“功狗”:

     

        “(1950年)12月1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他走下讲台以后,我笑着对他说:‘孟真,你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他笑着就溜走了。”

     

        “功狗”这样的说法,虽是戏谑,但也深刻。一个大学要办得好,总需要一大批有行政能力,愿意做且做得来琐事杂事的人,不能都是坐而论道的学者。

     

        在大学里,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最基本的就是教授—职员—学生,或者由于科层制管理体系的存在,还可以分为学校(校一级的管理层)—院系(院系的领导层)—教师—学生。这些群体合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而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理念、思维逻辑、利益诉求和行为模式都存在着差异,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甚至可能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大学和别的社会组织不一样,大学是最尊重人的个性的,办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其中的每个人充分发挥其创造潜力。现在大学都在说改革,而改革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家都有积极性,要让“神仙、老虎、狗”和衷共济,让“神仙”真的心无旁骛、安心治学,让“老虎”虎虎有生气,但又别被捧得太高,让“狗”成为“功臣”。为此,必须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来凝聚大家的力量,所有人的行为都有明确的规范。尽管大家利益诉求不一定一致,但底线是清楚的,奋斗的方向也是相同的,同心同向,大学的氛围、文化就很好了。

     

        说来或许容易,做起来确实难。首先要弄清楚,不同群体的诉求都是什么?教授是学校的治学主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研创新、理论创新的主要力量,因此,教授最需要一个管理宽松、思想自由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时要有完整的资源体系为他提供支撑,他不需要有那么强的行政能力,除了做学问,别的事情应该有人替他想到、办到。当然,在我们现行的评价体系下,教学往往被忽视,所以有的教授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比较急功近利,这是学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学生呢?大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到大学来,是想要求得真学问,想要成才。学生也希望,各种资源尽可能地集中到他们身上,希望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服务。由于大学的资源有限,有时候难免有矛盾。

     

        职员在大学里面,主要是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他们维持着学校的运行。而且大学越来越“大”,肯定有科层制的体系存在,有上下级,有部门利益,这避免不了。关键是要明确,行政管理是为了教学科研服务的。

     

        厘清了这些不同的诉求,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处理好、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当年,北大蒋梦麟校长曾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治校理念,并提出“教授须延聘大师、学者充之。校长当改善学校环境,使教授、同学打成一片,潜心努力学术”,这里面的逻辑是很清晰的。数十年后,2014年9月颁布的《北京大学章程》,明确了以“学术自由、大学自主、师生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治理原则,这一原则的基础,就是蒋梦麟校长当年的理念。

     

        具体说来,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划定底线,确立规范。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文化固然是一所大学能够将学校不同群体、部门团结统一起来的基础,但是,在具体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制定和落实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同样是关键的保障。只有学校内每个群体将各自的考量想法、立场态度,都摆在桌面上,彼此协商,统一协调,达成一个共同的底线和规范,大家在这个圈圈里、杠杠下开展工作,尊重制度,遵守规矩,才能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大学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为各方主体划定行为底线,强化底线意识,对学校内部的每一个岗位,都明确职责,为每一个教师和职员制订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使每一位教师、学生、行政职员在治学治事之时都有明确清晰的规范意识,要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通过制度落实落细。

     

        其次,释放自由空间,调动各方积极性。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大学高度依赖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鲜明的个性,大学要尊重和鼓励个性的发扬,这决定了大学管理上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要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创造好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内部各个群体以及师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

     

        这里的关键,是改造我们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要让真有水平、真有贡献的人脱颖而出。过去讲“一本书主义”,一个学者,一辈子有一本书能成为经典就很了不起了,就要鼓励和保障他穷毕生之精力来创造学术精品。

     

        最后,坚持完善管理体系,形成合力。大学的管理当然是特别重要的,管不好,人心就散了,不守规矩的人得利,老实的人吃亏,那还谈什么世界一流呢。现在大学里面做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可能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事情确实多了,这些职员也非常辛苦,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发展也要有保障。但是,相应的要有更高要求,要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对象和服务内容,严格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要把科学管理的一整套体系引进来。

     

        前不久,原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谈了她去普林斯顿后的感受,特别提到普林斯顿行政管理的高效,尤其是给她配了接受过专门训练的秘书,服务非常贴心到位。这一点,中国的大学大都还做不到。假如把这样一套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大学里面的“神仙”就真成了“神仙”,学术肯定会做得更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