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3月13日
09
版)
【社会学】 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人行道是“街上的眼睛”,一种几乎下意识的确信,倘若不安全的时候,整个街区会帮助你。几十年后,美国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尔对纽约人行道摊贩进行长达十年的田野调查,在《人行道王国》一书中再次打开了人们对于街道的讨论。居民和游客是城市生活的一方面,街头群体则是另一方面。街头人在怎样的道德秩序中生活?面对污名和排挤,他们如何富有创造性地生活?他们的自发生产的秩序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机制产生交集?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塑一个城市的“体面”和生活质量,本书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更加希望将读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感受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短篇小说集】 这是英年早逝的中国台湾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十九年前此书在台湾出版后曾引发海外华文写作圈的广泛关注。书中集中了作者多篇被阿城、张大春等华语文坛前辈肯定及获奖的短篇小说佳作,这些小说体现出一定的个人风格,流露出类似西方“新小说”写作的某些实验性,在叙事方式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具有探索精神,超脱故事之外又深入人物内心,尖锐、敏感,有着意味深长的寓意。这样的写作对于中文小说写作或多或少是种丰富,“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仍然有其独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白》一篇曾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在他辞世十五年后,本书与黄国峻的另一部作品《水门的洞口》中文简体版的问世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 |
【回忆录】 作为在日本近现代文学语境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国民作家”,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背后他的人生知之有限。本书是一部走近夏目漱石生平甚至了解他的生活点滴、情感起伏等的回忆录,由与其度过20年婚姻生活的夏目镜子口述,其婿松冈让执笔。从夏目漱石年轻时的相亲经历写起,直到他的人生走到尽头,以夏目镜子回忆往事口吻讲述了她眼中的丈夫——一位大作家在不同人生角色中的不同侧面。这些讲述感情真挚、情节流畅,生动而琐碎,充满故事性和细节,也颇具真诚的勇气,凸显了夏目漱石有血有肉的形象,也对他们所处的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至日常细节、民俗等有生动描述。本书中译本译自日本岩波书店为纪念夏目漱石逝世百年推出的精装版,其中有详细的夏目漱石年谱,是难得的文献资料。 |
【文化研究】 来自牛津大学的英国学者柯律格是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人物之一,本书是其通过大量史料文献阅读、梳理与具有全球视野的学术思考,对中国明代园林文化及其历史社会背景、艺术与实用表现形式、人文内涵的解读。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审美等多方因素的具体范例,中国古代园林承载很多有形与潜藏的意义,作者对此的研究与写作并未停留在西方偏见下的表层阐释和过度分析上,如其“引言”所说,写作本书“为了记述公元1450~1650年之间中国江南地区社会上层的造园理念和无处不在的园林营建活动”,侧重关注这一话题的自由表述,并尽量避免西方学界对此过于轻省的解释,提出并试图回答有关中国古代园林的一系列问题,对事关园林的绘画呈现、文字表述亦有介绍与分析,是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文化研究读物。 |
【儿童文学】 本书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位于黄河源头的巴颜喀拉草原由于大气变暖和牲畜采食过度面临退化,藏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草原走向城市,最后因为对故土的眷恋重返草原,改造家园生态。作品再现了藏地少年诗意盎然的童年岁月与心灵世界,地域韵味浓烈。在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同时,书中充满了对藏民和藏区生活样貌的理解、尊重与敬畏,鲜活地抒写出了藏族牧民对情感、信仰的守护,表现了大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消逝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发人深思。作者杨志军想要把传统逐草而居的牧民生活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为这种行将消逝的游牧文明做可信的遗存,更期待用文字凿开一条直通心灵的通道,让孩子懂得生命的丰厚、多样和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