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
每当有人问起珍妮弗·拉特纳-罗森哈根(JenniferRat⁃ner-Rosenhagen)靠什么谋生,而她说自己是个美国知识史学者时,对方的反应常常是这样的:“哈!那一定是段很短的历史呀!”
现在,这位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教授似乎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个由来以久的笑话:她出版了一本关于美国知识史的专著:《塑造美国的观念》(The Ideas That MadeAmerica),不算注释,它只有一百八十页厚。
相形之下,据中华读书报去年报道,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多斯(FrançoisDosse)完成的《法国知识分子传奇:1944-1989》一书,仅仅涉及战后四十五年的跨度,便有一千四百页之巨。
不过,拉特纳-罗森哈根并不在乎长短。她立意从简,面向大众。该书原有副题:“美国知识生活简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月4日出版此书时进一步简化,只叫它《塑造美国的观念:简史》。
该书回溯了美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亚美利加”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一份1507年的地图)直到今天,既讲到了启蒙运动、自由思想、个人主义、宗教原则、共和学说和民主实践,也述及先验论和进步论、内战和大萧条,保守主义和哈莱姆文艺复兴。拉特纳-罗森哈根梳理重要的著作和学者,让众多的风云人物登场亮相,从杰斐逊到爱默生,从泛非主义之父杜波依斯到社会服务之母简·亚当斯,从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到分析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她力图证明,观念是美国历史进程的一大动力。
以美国革命为例,它发端于新大陆移民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课税的骚乱,但拉特纳-罗森哈根指出,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知识分子的急剧转变就已经率先发生,”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深入人心,殖民者由此相信自己有能力再造一个新的世界。两百年后,另一场革命的爆发再度验证了观念先行的必然。1962年,一大批革命图书集中问世,有力地将六十年代推入改天换地的文化大战,其中有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迈克尔·哈林顿的《另一个美国》、肯·凯西的《飞越疯人院》、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激进学生社团的《休伦港声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小马丁·路德·金的《寄自伯明翰监狱的信》在第二年出版。“六十年代——以及随后戏剧性的十年——是从观念开始的。”拉特纳-罗森哈根写道。
知识分子绝不仅仅是受过教育的人。知识、思想和独立人格这三者在知识分子身上缺一不可。但是,在宗教虔信者始终占据社会主流的美国,知识分子的进化显得格外复杂。“启蒙观念之所以在美国获得了其独特的形式,正是因为美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们并不敌视宗教。”拉特纳-罗森哈根认为,美国的知识生活就是一部跨越地理、时间和文化的“交叉史”。
《华盛顿邮报》的卡洛斯·洛萨达在关于该书的第一篇主要媒体书评中注意到,拉特纳-罗森哈根虽然没有为特朗普时代辟出专章,但的确谈到了美国人的自恋冲动和围绕身份政治的斗争,而某些思想家居然天真地相信,全球化将击溃民族主义,而不是强化民族主义。
拉特纳-罗森哈根教授还在校报上披露,她正在写另一本书《美国式的智慧》(The American Ways of Wisdom),讲的是美国人民在二十世纪追求智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