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2月13日 星期三

    微视频也要注重创新远离雷同

    孙仲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2月13日   17 版)

        日前,一部名叫《啥是佩奇》的几分钟微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令不少网友称“笑中带泪”。视频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大山农村的爷爷,为孙子准备新年礼物,在全村寻找“佩奇”的故事,最后以鼓风机为材料做出了粉色小猪佩奇的模型。据报道,在该视频火爆传播的同时,一些商家也从中嗅到了商机,视频同款电焊版的佩奇已出现在部分网购平台上。

     

        这个微视频之所以能刷爆朋友圈,被普遍认为是主题鲜明,内容暖心。此话不假,它确实给人“温暖满怀”的感觉。但我以为,又不仅仅如此,从艺术角度讲,该微视频还有另一个成功之处,那就是创新。

     

        事实上,《啥是佩奇》是为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造势,说白了,就是一电影宣传广告片。广告片何其多,为何偏偏这个广告片不招人反感,反而倍受推崇,好评如潮呢?我想,与视频本身的别具一格不无关系。小小广告片,却从亲情、温情切入,并折射空巢老人、城乡差别、社会变迁等诸多现实问题,不仅让人走心,也催人思考,根本看不出广告的痕迹,却又不知不觉产生了轰动效应,达到了广告的目的。

     

        可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哪怕是商业广告,只要在创新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就一定能引起关注,受人喜欢,获得成功。尤其是现如今,智能手机普及,微信视频流行,通过手机微信进行传播,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了。

     

        由此也想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视频的流行,现在已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微视频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又有几人想到过艺术创新的问题?相反,很多人专门跟在别人身后跑,什么样的视频火,就会变变花样去拍什么,一点个性没有。

     

        比如,曾有一段时间,一个穷孩子陪双目失明的父亲去饭店吃饭,悄悄把自己面条中的牛肉夹到父亲碗中的微视频,感动过不少网友。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类似的微视频出现了不同版本,而且是好多个版本,内容都一样的,只是表演者不同而已。显然,有人在模仿别人。

     

        再比如,又有一段时间,一个成功老板从工地上直接去宾馆参加同学聚会,因穿着普通而受人奚落,最后身份公开,众人又对他(她)毕恭毕敬,顶礼膜拜的微视频,也在朋友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其核心,都是对以貌取人,最后自取其辱这样一种现象的讽刺。

     

        还有最近,关于司机开车被老板、领导或教练要求下去巡视一圈,结果发现车前有个儿童的微视频,相信不少人也都看过,且看过不止一个版本……

     

        这样的微视频,虽然主题很好,却因为借鉴、甚至可以说抄袭了别人的作品,而招致很多人反感。作为视频拍摄者来说,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做法并不可取,毕竟与别人的作品协同了。千方百计拍点微视频上传到网上,丰富别人的视觉空间,这个没有错,但应该立求原创,而且要注重创新,重复着别人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呢?何况现在网络发达,一旦网上已经有了某个视频,人人都会很快欣赏到的,哪里需要你再去重新翻拍一个类似视频进行传播呢?雷同的东西,再好也会让人厌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