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份图书榜榜单颇令人思考的。一是某图书零售数据监测系统发布了2018年畅销书榜单,虚构类畅销书第一名是《活着》,它同时也占据年度总榜榜首。在几家主要图书零售渠道各自公布的年度榜上,《活着》均排在虚构类的前三位。另一个是某二手书交易平台推出了二手书2018年度榜单,郭敬明、韩寒等则成为“最滞销作家”。(见2019/1/15文汇报第九版文化版)
曾几何,郭、韩二位的书可以说是“洛阳纸贵”。他们每推出一本新书都会雄霸畅销书榜单的前几名。可是,星移斗转,当今二位却成了“滞销作家”,而且是“最”级别的。真是仅领风骚三五年啊。
说句不中听的话,像郭、韩这样的青春写手成为“滞销作家”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小说并非具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地地道道的“快餐文学”。他们的作品像快餐一样能聊以“充饥”,但不能给人以营养,让人长成健康的体魄。他们的小说能够在当时畅销,完全是靠粉丝。他们被粉丝们当作了极其崇拜的偶像。粉丝们真正喜欢的是偶像写手,而非偶像写手的小说。出版社呢也推波助澜,不断地包装出偶像写手,靠吸粉来使偶像写手的作品畅销起来。但是偶像推动“粉丝经济”往往会在图书市场引发“波动”。并且“粉转路”“路转黑”的速度也在渐渐加快。有网友直言:“有些书不值得二次阅读,热度过去就被迅速出手。”偶像的青春写手没有了“热度”,成为“滞销作家”就必然了。
我们再来看看《活着》。《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在1993年出版的一本老书。但是它却始终长销不衰,2018年该书销量更呈现井喷式的提升。为啥?因为《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它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中外文学奖达十项之多。
事实上,不仅是《活着》,《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当代经典小说也长销不衰。长销不衰的经典书在近几年的出版界比比皆是,销量破百万的例子屡见不鲜。2011年首次出版的《百年孤独》卖了近700万册,2001年首次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卖了500万册,公版书《月亮与六便士》重新出版卖了100多万册。优秀作品的长销不衰说明什么?说明优秀的作品有深度更耐读,给读者以精神上的营养,爆发力十分持久。经过时光的磨洗,它们愈发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吸引广大读者。
我始终认为,不管什么时代,不管图书的载体、出版形式发生多大的变化,图书只能是质量为王。只有给人以知识、智慧和陶冶情操的优秀图书,才能真正的为读者所喜爱,才能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没有优秀的品质,哪怕作者是“天王”般的偶像,那他的书也终究会被读者所抛弃。
当然,靠“热度”支撑图书的畅销可以使作家迅速富起来。但是作家的使命大抵不是自我富裕吧?作家不说是要写出旷世的经典之作,也该写出对得住良心、对得住读者、让读者开卷有益的作品。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说:“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家,必须扎根生活,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必须要有写出传世经典的野心和耐心。”作家应该如此呀!
两个榜单,也给出版社提了个醒。出版社不要为了眼前的利润去“包装”、去捧偶像写手,靠偶像推动图书市场的“粉丝经济”。而是应该培养优秀作家,发现和挖掘优秀图书。只有出版长销不衰的图书,才能使出版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武汉市青山区 匡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