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岁时节日自远古而来,带着朴拙的原始气息和早期人类简单率真的性情,滋润着人们五味杂陈的心灵。在五彩缤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作为春节主旋律的元日(大年初一),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极为重要。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元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除旧布新、节日狂欢、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睹物识时移”,历代文人墨客于此时分外多情,拈韵赋诗,将新岁伊始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吟咏诗词。这些诗词所写的虽无非是人间世态、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和愿望理想,却因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因此个性风格深刻鲜明,尤富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于是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用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浅吟低唱的辞章。因此,节日里的诗词最是令人激动萦怀,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逗起文思。节日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乘着交替起伏的平仄与韵律,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艺术的象征符号,交由后人细细玩索。“佳节唯宜饮”,“聊持一樽酒”,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
我国的传统节日元日,据传说开始于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尚书·舜典》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文选·张衡》:“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元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天,古人认为它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朝梁萧子云《介雅》(三首之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人吴自牧《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历史上元日还有许多别名,如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大年初一、正月初一等等。正月初一是指的哪一天,在西汉武帝以前很不统一,如夏朝以建寅之月(夏历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建丑之月(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建子之月(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建亥之月(夏历的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因此历代的元旦日并不一致。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建寅之月(元月)为正月,把这个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春王正月”,一元复始,大地春回,新的希望萌发,除旧布新贯串,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大量名篇佳作。
献岁视元朔 万方咸在庭
汉代以来,每逢元旦,朝廷都要举行群臣百官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盛大礼仪。三国时曹植的《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晋傅玄的《元日朝会赋》:“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烛龙而照玄方。”仿佛可以看到身着华贵衣装的群臣进贺元日,和庭中熊熊的燎火及烂若火树的华灯。南朝梁萧子云的“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介雅》其三),也写出了元旦朝贺、众臣趋拜、钟石奏鸣的庄严肃穆景象。
唐代因袭元旦宫廷贺岁之礼,唐太宗李世民的“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元日》),表达了立志效仿古代明君,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的雄心壮志。唐德宗李适的“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也记载了当时元日朝贺、万方在庭的宏大场景。唐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描绘规模盛大的元旦朝会、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元旦朝会应制诗更多。如唐卢纶的“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张祜的“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元日仗》),描绘了元日朝贺皇帝亲临含元殿、仪仗威严、百官齐列的宏大气势;元稹的“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立部伎》);和凝的“正旦垂旒御八方,蛮夷无不奉梯航。群臣舞蹈称觞处,雷动山呼万岁长”(《宫词》);包佶的“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元日观百僚朝会》);王建的“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元日早朝》);杨巨源的“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微臣愿献尧人祝,寿酒年年太液池”(《元日观朝》),“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许浑的“千官共削奸臣迹,万国初衔圣主恩”(《正元》),描摹的都是当时元日朝会的盛大情景。
在北宋时期,“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为大节日,七日假”(宋王楙《野客丛书》)。元旦这天,京城皇宫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接受百官的朝贺,称为“排正仗”。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的外交官前来朝贺。但进入南宋,国力衰微,元日朝贺的规模已不及北宋时的风光,史浩于绍兴年间所作《瑞鹤仙·元日朝回》描写的元旦宫廷的热闹场面,仍显示出皇室庆典的庄重、华贵与豪奢。
明孝宗是明代历史上除太祖、成祖之外颇能励精图治的贤君,其在位期间也很重视元旦朝贺,李东阳“玉帐寒更传虎卫,彤楼晓色听鸡人。帘前乐应红灯起,阶下班随彩仗陈”(《元日早朝》),就描述了当时元日朝贺的一般情况。清朝历代皇帝,在每一年的元旦日都要亲御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元旦朝贺”,接受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康熙八年,洪昇曾参加过一次“元旦朝贺”,并作《元日早朝应制》诗,诗中所写就是“元旦朝贺”仪式中紫禁城万国来朝、千官拜舞的雍容高贵气象。朱彝尊的“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元日赐宴太和门》),为元日赴宫廷盛宴得皇帝赏赐后的感恩之作,诗中毫无盛恩之下的诚惶诚恐,满是受封赏后飘飘然的心情。
愿得长如此 年年物候新
元日是万民庆祝的佳节。唐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以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等人事景物,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烂漫春色。诗中的“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表达了诗人盼望民富国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白居易的“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表达了年过六旬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大唐盛世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虽笔调简朴,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农家欢度春节、期望新年五谷丰登的心情。明人叶顒的《己酉新正》,则描绘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春满河山,梅柳吐翠,松竹婆娑,欢度春节,醉饮屠苏酒,体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明孝宗继位后,“恭俭仁明,勤求治理”(《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在李东阳劝说下再次入朝为官的谢铎,从皇帝的作为上看到了国家兴旺的希望,于弘治三年(1490)所作的“遭逢地忆光荣在,感激心先拜舞归。最好太平新景象,十年重误旧朝衣”(《元日在告有感》),可以看出作者对新朝的极大信心。清人叶燮的《迎春》诗“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极写春节胜景,充满了对新春莅临的无限喜悦心情。
桃符呵笔写 椒酒过花斜
元旦这天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等。正月初一凌晨,新岁之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新年相应,物事惟新,人亦“从新”,人们不仅要着新衣新帽,插花戴胜,而且要饮春酒,食春盘,保健身体,所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古代元旦有贴春联、饮椒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如唐代诗人成彦雄的“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元旦》);南宋诗人陆游的“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己酉元旦》);宋伯仁的“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岁旦》)等,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据《唐诗纪事》:景龙四年(710)正月朔,唐睿宗赐群臣柏叶,为饮椒柏酒风俗在宫廷中的反映。在唐代诗人的元旦应制诗中,就有不少元日恩赐柏叶酒的诗作,像李乂的“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元日恩赐柏叶应制》),以及武平一的“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等,基本都是称颂柏叶经霜耐寒,芳香宜人,益寿延年,借以祝贺新春。再看北宋词人毛滂辞旧迎新的贺岁词“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作者一生仕途失意,在元日佳节之时,虽面对尚未消退的春寒,词人已满怀期待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明代陈献章的“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元旦试笔》),以及清孔尚任的“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甲午元旦》),和清钱谦益的“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迎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丁卯元日》)等,都如一幅“乐岁图”,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金、元历代有元日节庆里儿童骑竹马的游戏。如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
乡心新岁切 天畔独潸然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唐人顾况历经仕途的落拓,寂寞归隐,又恰逢岁序更替、老之将至,难免生出蹉跎之感:“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岁日作》),叹惋人生,情真意切,充溢着身添一岁、年华老去的悲伤情绪。唐人杜甫的“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元日示宗武》),是诗人在元日写给小儿子宗武的,整首诗情真意切,充满了对子女悉心关爱的人间真情。
南宋词人赵长卿“离愁晚如织,托酒与消磨。奈何酒薄愁重,越醉越愁多。……有恨空垂泪,无语但悲歌。因凝想,从别后,蹙双蛾。春来底事,孤负紫袖与红靴。速整雕鞍归去,著意浅斟低唱,细看小婆娑。万蕊千花里,一任玉颜酡”(《水调歌头·元日客宁都》);以及姜夔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的《踏莎行·燕燕轻盈》,描述的都是元日不得已客居他乡、不能归家与心上人团圆的愁苦心绪。辛弃疾的“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坐堆豗,行荅飒,立龙钟。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少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豪情,有的是壮志未酬的凄凉与落寞。其《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词人明是写花,实则是在为自己的仕途与国家的安危而焦虑。诗人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后受投降派的压制、打击,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于六十四岁那年(1189),写下感情凝重的“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行宫放朝贺,共识慕尧心”诗(《己酉元日》),既有三阳开泰的喜悦,又有对国事维艰的忧虑。
当然,新年之际,那些被流贬的罪臣更是格外伤心,盛唐诗人刘长卿的“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新年作》),笔触凄清,意蕴深沉。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的诗人怎能不黯然神伤、老泪纵横呢?全诗虽题为《新年作》,却并不像一般作品那样仅是表达新年怀乡的愁绪,更融入了仕宦贬谪的悲愤,哀切深至。
不求见面唯通谒 五更欢笑拜新年
拜年是岁首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在迎新之际,互相庆贺,以祝新生。正月初一,逢人必行礼祝吉;给亲友拜年,往往投送名片。汉应劭《风俗通》载:“(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说明至迟在汉朝,就已有了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的风俗。宋周煇《清波杂志》的“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说明宋代已用名片拜年。有时主人自己不到场,只派仆人携拜帖四处去投,称为“飞帖”。于是许多人家门前往往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以承放“飞帖”之用。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还记载一则关于投帖拜年的趣事:“沈公子遣仆送刺,至吴四丈家;取视之,类皆亲故,因醉仆以酒,因以己帖易之。仆不知,至各家偏投之,而主人之帖竟不达。”元人欧阳玄的新正词“元日班行相见了。朝回早,阙前褫帕欢相抱。汉女姝娥金搭脑,国人姬侍金貂帽。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渔家傲》),记载了元朝的拜年习俗,而且蒙、汉风俗杂糅,各具风情。史料记载,明朝的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类似现代明信片的贺年卡。如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春节拜年,不求面见,只发个名片儿,早晨起来,寒舍里名片飞扬,诗人也随俗,铺纸研墨,书写数张。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硬纸片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一日今年始 一年前事空
元日是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晚年因感政治混乱,不愿卷入朋党斗争之中而退居洛阳的白居易,作《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依来篇七言八韵走笔奉答兼呈微之》诗:“白首余杭白太守,落魄抛名来已久。一辞渭北故园春,再把江南新岁酒。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领郡惭当潦倒年,邻州喜得平生友。长洲草接松江岸,曲水花连镜湖口。老去还能痛饮无,春来曾作闲游否?凭莺传语报李六,倩雁将书与元九。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表达了作者悲凉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元稹的“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岁日》),语词浅近却充满哲思:时间流逝,现世的努力终会成“空”,“有”只是虚幻世界里的幻想。
今日又添岁,一冬无此闲。古代诗歌中对新年的歌咏,也充溢着节日的安闲怡悦。南宋诗人林尚仁的“倚栏吟未稳,把酒问溪山。今日又添岁,一冬无此闲。梅花依竹静,雪意避春悭。次第灯期近,重逢一解颜”(《辛亥元日游闻人省庵园和陈药房韵》),描写了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元日,诗人与友人陈药房游览闻人氏省庵园饮酒和诗、共度佳节的怡悦情形。四十三岁的南宋词人姜夔,在新年里同样感受了一分恬淡:“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鹧鸪天·丁巳元日》)词写得活脱恬淡,词人半生羁旅,十年凄凉。苇桃在户,椒柏称觞。难得寸许光阴可享安平,却又是诗鬓添春,生减岁华。梅花安闲恬淡,不是故人,是眼前人,老来做个伴。应酬也少,也不需去管,隔着篱,看着灯火,仿佛贺年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这新年带给自己的寸许安然,比如梅花闲伴,比如稚子习书。“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写娇儿写字作画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把“新桃换旧符”,以企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的风俗习惯。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在节日活动中,诗人词家常常借助于传统的习俗抒发情怀,表述信念或理想。北宋王安石七言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景象,描写得欢快动人。诗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生活气息浓郁。由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新政,对新政信心满满,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苏轼诗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何等开通、豁达的襟怀!裴夷直“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正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到中年的赵长卿,因节日感怀而作《满庭芳·元日》云:“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爆竹声声、推杯换盏、歌舞升平的节日喜庆中,词人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已入耄耋之年的赵翼,于嘉庆十六年(1811)元日赋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已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辛未元日》),笔力刚劲,格调雄浑,诗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以元旦为题,写出了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0年1月写下一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讴歌了红军战士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充溢着豪迈胸襟之情,显示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欲知更多传统节日诗词,请参阅陈树千著《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中华书局201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