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近代史上的日本来华留学生

    吴文浩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1月16日   16 版)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谭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98.00元

        留学生是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就中、日两国而言,遣隋使、遣唐使在推动日本的封建化改革上有很大影响,中国留日学生更是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对这两段历史都比较熟悉,但少为人知的是,日本在近代也向中国派出了一些留学生。日本政府为何要派遣留华学生?他们在华留学期间的状况如何?他们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是《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一书要解答的问题。

        黑船来航后,日本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1871年,中日签订《修好条规》,开始建立起近代外交关系。因日方负责翻译的唐通事主要学习南京话、福州话,不通北京官话,虽然双方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进行交流,但毕竟存在不便,所以明治政府于1871年首次派遣7人来华留学,以培养会北京官话的汉语翻译,这是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的开端。

        近代日本官派留华学生的派出机构、目的并不一致,据此可将日本官派留华学生分为四类:一是主要由外务省派出的“语言翻译型”留学生,二是由军事部门派出的“军事侦察型”留学生,三是由商业部门派出的“商业调查型”留学生,四是文部省派出的“学术研究型”留学生。

        “语言翻译型”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日交涉的翻译人才,他们在来华之前多已具备一定的汉语能力,学成后正式进入外务省服务,成为对华交涉中倚重的人物。如1876年来华的中田敬一,负责了1879年中日琉球交涉中的翻译工作,在甲午战争前后担任外相陆奥宗光的秘书,参加了马关谈判。小田切万寿之助后来来华担任领事、公使,在东南互保、善后大借款等事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船津辰一郎后来在日本驻华使馆工作多年,七七事变后,他先后参与了“船津工作”及“钱永铭工作”,推动中日“和平”,还担任了汪伪政权的顾问。十月革命后,外务省还派遣学生到哈尔滨学习俄语,其中的杉原千畝后来在任立陶宛代理领事期间,从人道主义出发,抵制外务省的命令,为数千名犹太人提供了签证,使他们逃脱了被屠杀的命运。

        “军事侦察型”留学生主要是利用留学的形式为军事调查、对外扩张服务,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主要进行侦查、测绘及收集军事、人口、地形、气候、财政等方面的情报。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台湾时使用的军事地图,是由首批留华学生福岛九成提供的。仁礼敬之对中法马尾海战的侦查报告,是甲午战争期间日军预判中国海军舰队战法的重要参考。

        “商业调查型”留学生主要是对中国的经济进行调查。在满铁调查部及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调查之前,日本政府就派人对中国的经济情形进行了详细调查。19世纪末,农商务省派到中国来的“实业练习生”,在学习中国纺织、工矿、水利、商业等技术的同时,主要精力用来调查相关行业的情况,其报告以《农商务省商工局临时报告》的名义出版,成为日本政商各界了解中国行业技术及经贸动态的重要指南,为日本拓宽在华商贸业务提供了重要情报。

        “学术研究型”留学生主要是为了培养日本各大学的汉学研究人才,如服部宇之吉、狩野直喜、宇野哲人、桑原骘藏、盐谷温、仓石武四郎等人都是由文部省派遣来华的,归国后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名校执掌汉学教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们的著作至今仍是中日两国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仓石武四郎在北京留学期间,到北大、北师大等大学旁听马幼渔、朱希祖、钱玄同等著名学者的课程,拜访了鲁迅、陈寅恪、范文澜等人,还搜购了大量清代图书,其搜藏的程乙本《红楼梦》是红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珍本。回国后,仓石在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任教,编著了大量汉语学习教材、辞书,战后更是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1954年,仓石受邀参加了日本学术界访华代表团,了解到了新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情形,随后将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介绍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汉语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作为一部反映近代日本人留学中国史的力作,《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日文资料,特别是日本外务省、文部省、农商务省、陆军省、海军省等机构派遣留华学生的日文原始档案资料,以及大批日本留华学生及交游人物的日记、游记、回忆录等私人文书,各种报刊资料等。

        二、该书对日本官派留华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考证。如对于陆军省派遣的首批留学生在北京期间的情况,《对支回顾录》记载不详,档案能提供的资料也有限,作者利用日本僧人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游》予以重建。对于前人研究乃至史料中的错误也有纠正。

        三、该书不仅写出了日本派遣留华学生的背景、制度变迁及影响,还关注到留华学生的个体体验,并把两者进行互补互证,使得该研究更加全面、丰满、鲜活。如在汉语学习问题上,作者指出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及学校,早期留华学生通过聘请私人教师、日译中等方式提升汉语水平,使用的教材是英国人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因该书是为英国人学习汉语编写的,且主要在英国发行,在华流通有限,因此这些学生只能通过从英国驻华使馆借阅、抄写的方式来利用这一教材。

        近代日本官派留华学生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人推动了日本的对华侵略,另一些人为战后中日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这是一段中日两国共有的历史,当可为两国走向不忘历史、面向未来的新关系提供借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