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欧洲与日本的探险家接踵而至进入我国的新疆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打着“考察队”旗号,发掘古代石窟、墓葬,盗运走了一箱箱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令国人和学界伤心的,是这些“探险者”采用各种手段,从新疆和敦煌石窟中剥离了大量璀璨的壁画,尤以位于丝绸之路中道的伯孜克里克、克孜尔两石窟被残害最甚,数以百计的壁画与塑像被运到德、俄、英、法、日等国,成为我们难以消除的心头之痛。众所周知,作为佛教艺术重要载体的佛窟,由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等综合构成。据统计,仅克孜尔石窟就有约五百平方米的壁画被外国探险队肆意切割与肢解,留下了斑斑斧锯疮痕,大批残块碎片脱离了原先依存的石窟母体,不仅丧失了整体性价值,而且其内涵的文化信息亦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给今人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对外文化学术交流不断推进,中国学者开始为有计划地考查、追寻这些流散文物进行艰巨而不懈的努力。据我所知,自本世纪初开始,许多研究机构及高校都组织了相关团队,申报立项若干重大课题,在取得国家支持与海外学者协助的大背景下,从调查、整理原始资料着手,开展初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令我们感佩的,是新疆龟兹研究院自1998年起,即在霍旭初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始关注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十多年来,该院研究人员先后赴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韩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调查流失海外的克孜尔壁画等文物。经过该院赵莉研究员等学者的不懈努力,2012年,新疆龟兹研究院和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16年,新疆龟兹研究院又启动了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合作。经过20年艰苦努力,在德、俄这两家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多的博物馆配合下,新疆龟兹研究院在已经收集到海外8个国家20余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的470多幅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高清图片的基础上,进而对这些流散在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与洞窟内被揭取痕迹进行反复核对与测量,并将遭揭取壁画的洞窟和壁面进行三维立体扫描,经过整合比对,大部分流失壁画已经找到了其所出洞窟及被切割的位置,取得了宝贵的复原成果。
今夏,龟兹研究院在京郊木木美术馆举办的一个展览,以图片形式和仿真洞窟展示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复原成果。此展不但令所有的参观者眼前一亮,也拓展了国内外文物专家的研究视野,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界引起不小轰动。清华美院原院长常沙娜教授、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郝春文会长、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等著名专家都对龟兹研究院的复原成果予以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迈开了流失海外壁画图像回归复原的坚实步伐;同时,为了能使更多的研究者和广大受众能更加细致了解和学习,也希望能将此成果用图书形式加以推广、宣传。不负众望,最近,由多年来担纲这项调研工作的赵莉研究员任主编、LillaRussell-Smith和Kira FedorovnaSamosyuk两位国外学者任副主编的《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影像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正式印行出版了,真正值得庆贺!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新疆和敦煌石窟艺术的编辑,我亦与克孜尔有缘(曾撰文解说此缘,恕不再在此赘述),多年来十分关注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经过多次探寻,2009年我应邀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参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千佛洞展”时,终于看到了展品中有20余块新疆石窟壁画(也收入了该展图录);进而,又得到许可,与法国皮诺教授、日本高田时雄教授等一起,进入该馆一处库房,看到了储藏在那里的另外150余块壁画!这些,正是勒柯克、格伦威德尔探险队从新疆克孜尔等石窟割取的,原存放在柏林民族学博物馆,1945年又被苏联红军截运至圣彼得堡,但长期秘而不宣。当时我们只能在一个多小时内匆匆浏览、记录,但不能照相。之后,我几次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及相关信息,也撰写了简要的介绍文章(请参见常书鸿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新疆石窟艺术》所附拙文),并建议龟兹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能够和俄、德有关机构与专家进行实质性合作,早日精心整理与刊布这批珍贵资料。今天,正是龟兹研究院的学者用他们的出色工作,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编辑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实现了我们的愿望。
我欣喜地看到,该书赵莉主编撰写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海外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一文,梳理历史线索,叙述调查过程,内容翔实;书中近200幅洞窟、壁画、复原等高清图版,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克孜尔石窟全新的壁画资料,也展现出该洞窟壁画复原的美好图景。推而广之,也给研究者开展新疆、敦煌其他石窟流失壁画、彩塑的图像回归复原工作带来启示,积累经验。当然,也让我们领略了现代数码影像技术在文物图像回归复原以及图书出版上实实在在的应用技术。所以,我也要赞美此书出版为推进流失海外文物图像回归复原工程作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