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所有群体中,教师最应当成为阅读的践行者。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中小学教师从教多年没有买过一本教育论著,没有订过一种教育报刊,更遑论潜心研读了。不仅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不读,其他政治、法律、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书籍也读之甚少。一些教师的阅读仅局限于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学校也开展过读书活动,提倡阅读,甚至出台相应的制度,但效果并不显著。有的学校进行了硬性规定,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撰写理论学习笔记5000字,并定期检查,纳入量化,以作为评优树先、绩效工资发放等依据。但许多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只图完成规定字数,找本教学论著、找篇教学论文、找份教育文件,一抄了之,理论学习笔记成了文章的摘抄。他们根本没有潜心去读,只是成为文章的“复制”者。
造成教师不读书的原因很多,除了外在驱力不大,内在动力也不足。一些教师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功利心较强。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行政手段不行,关键还得激发教师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变“要教师阅读”为“教师要阅读”。
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是很枯燥的事,其实这是对阅读的一种偏见。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要摒弃“读书乏味”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想法,不妨以尝试的心态,重新开始阅读。有些书确实比较枯燥,要改变教师对阅读畏难的现状,就必须让教师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可以首先从教师阅读最感兴趣的一类书籍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读长篇小说,就先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比如有的教师喜欢畅销书,可以选择和自己生活比较贴近励志、职场、生活美学、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书籍,内容通俗易懂。当教师阅读的作品达到一定数量,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兴趣进一步激发,行为就内化成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阅读品位会提高,阅读种类会扩展,慢慢地将阅读变成自觉行为,甚至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教师养成了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得到提升,就应该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教育随笔、教育理论,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应该阅读其它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是由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代表作,思想深邃,意义深远,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山东省微山县 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