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VR+出版”不只局限于图书内容的革新,虚拟现实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即是意味着读者参与到图书编辑、线上线下发行、版权交易全流程之中。一副随书附赠VR眼镜,就可让读者对出版社的历史与现状、出版图书概况以及购买途径全方位的了解;通过VR可“亲临”实体书店选购,提升购买体验,参与线上讲座和沙龙活动。在强调用户体验的同时,VR展现了出版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新出版模式诞生:VR古籍出版怎么做?

    刘晗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28日   06 版)

        随着戏剧《不眠之夜》(SleepNoMore)红遍欧美,这出由英国Punchdrunk率先试水的“浸没式戏剧(ImmersiveTheatre)”一举成为舞台表现的新宠,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表演大众观看的模式,观众可随意参与到戏剧环境与舞台表演之中,给观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先锋艺术最擅长多领域融合,观看方式的互动一再被改写和延伸,从舞台跃然纸上。作为压缩空间、凝聚时间的纸本艺术,做书的过程即是出版人塑造艺术品的过程,时至今日,行业的转型也让从业者从单纯的手工匠人向多栖角色转变,与此同时,读者也不仅仅参与阅读,与书籍相关的其他活动也悄然激发全新出版模式的诞生。

     

        戏剧和古籍的异曲同工在于受众面的小众化,同样是阳春白雪,也都曾陷入过业内叫好,市场反馈相对低迷的尴尬境地,因此“浸没式戏剧”带来的启示同样可以应用到出版业。一言以蔽之,阅读的浸没式体验(Immersiveexperience)即是出版社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使读者真正参与到图书出版的全流程当中去。

     

        在场感的古籍视听盛宴

     

        2016年,因翻译文化学者斯蒂芬·赫布雷希特的著作《后人类主义:一种批判性分析》,机缘巧合接触到了后人类文化的相关理念,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业已深入到各个领域,甚至即将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未来前途。毋庸置疑的是,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下产业革新的模式,特别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的涌现,立足于多媒体技术,为用户创建出仿真的虚拟环境,打破时空界限,赋予一种在场感和浸没式体验。

     

        VR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与产业融合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细化用户的个性化体验,这也是VR的市场前景所在。对于出版业,与纸质到数字阅读的提升相比,如今的VR将会掀起不同于以往的出版浪潮,VR视野下打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影视、游戏、娱乐的多元跨界和加盟让纸质出版物增值和立体化,实现了出版形态多样化和转型升级,读者也将近距离感受知识超链接带来的全方位互动。事实上,出版与VR的融合伴随着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约束,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与VR相结合,那么,挑选与VR相匹配的书也就顺理成章成为“VR+出版”的第一步。

     

        首先,优质的内容是VR技术的前提,中华书局在百年历程中锻造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品,如“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华经典藏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等一系列常销古籍明星品,都可以成为与VR结合的候选;其次,寓教于乐也可成为VR的切入点,“中华蒙学经典”“中华吟诵读本”吸引学生读者群,古文吟诵的纠错与跟读,人机交互式体验的同时也开启了与其他读者的互动,分享阅读乐趣;第三,VR的优势就在于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于一身,因此多插图的书也有了多元化展示的平台,诸如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故宫藏美》《〈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等图文并茂、颇受好评的畅销品,可以动态演示直观再现,还原历史场景,从现代到古代的穿越会刷新传统的阅读体验,优化阅读氛围;鲜活的情境更具吸引力,读者可身临其境享受多感官、全方位的视听盛宴。

     

        来自读者的编码与解码

     

        让-保罗·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揭露了人的生存处境,并提出了“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的观念,也可将这样一种理念引入到阅读之中。当读者与书联结,必然会洞察到他们与书之间存在的壁垒,比如知识累积缺失、学科经验匮乏,亦或许是理解能力不足导致的隔阂。因此,当读者介入阅读时,便出现了种种障碍,因此“VR+出版”的出现就是消解读者与阅读缺憾的利器,给读者在有限时间内以完美的阅读体验。

     

        对所选图书,读者可优怀揣阅读期待进入到VR搭建起的环境,用手机扫描书中二维码,通过APP登录,便会投射到手机或VR显示器上。在这个虚拟现实中,文字和图像的选择与缩放任由参与者操纵,视觉识别系统会根据目光停留的时间而指挥文字的切换、图片的演示,与其有关的超链接也得到相应展示,在纵向读书的同时也横向扩展触发相关知识体系的展开,从而切换不同的场景。比如书中提及古代物质文化、古代建筑与园林,读者可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古人的生活。通过个人浏览偏好的识别,开启社交模式,读者还可轻松找寻到与自己有着相似阅读偏爱的人。这种将阅读以全景式展现,通过截取书中文字和3D图像,辐射到不同层次或各种阅读需求的读者的方式,正是源于“VR+出版”带来的编码与解码,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多维,浸没式体验真正实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古籍亲民化、学术大众化。

     

        事实上,“VR+出版”不只局限于图书内容的革新,虚拟现实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即是意味着读者参与到图书编辑、线上线下发行、版权交易全流程之中。一副随书附赠VR眼镜(成本低于20元),就可让读者对出版社的历史与现状、出版图书概况以及购买途径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通过VR“亲临”实体书店(伯鸿书店)选购,可提升购买体验,参与线上讲座和沙龙活动。在强调用户体验的同时,VR展现了出版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读者在虚拟现实获得的远远多过一本纸质书的范畴,扩大了阅读的外延。读者购买的不单纯是一本附赠VR设备的图书,而是这本书承载的整个出版社的品牌核心竞争力,VR也是出版社打造CIS品牌形象中重要的一环。

     

        此外,VR设备也可应用到发行之中,扫描供货商提供的二维码下载书目,VR设备提供多种超链接,通过视觉、声音识别进行筛选以及书目的实时更新,省去书目印刷和运输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发行环节的效率,让沟通更加有的放矢。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营销中心工作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