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时代”研讨会探讨如何激活文学批评

    夏琪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21日   01 版)

        本报讯11月18日,由《文艺报》社举办的“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上世纪80年代,批评家的地位、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作家,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文学批评的形式发生很大变化,批评家的身份也在转换,过去是以作协为主,后来变成以高校为主,文学现场和文学批评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是写文章,后来变成以研讨会为主。但是仍然可以说,现在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仍有着巨大影响。

     

        “我印象当中,批评家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讨论作家作品,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文学批评本身。‘批评的批评’是很多批评家自觉做的一项工作。现在对于批评的批评少了,甚至没有了,这是一个问题。”阎晶明指出,如何激活文学批评,对这一问题本身进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批评本身来说,到底什么样的批评才是好的批评,批评家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认真梳理,这是值得考虑的。

     

        “我们现在谈批评对创作的作用和贡献,要花更多时间去考虑理论批评自身的经验如何继续发扬光大,这可能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进一步指出,从理论批评自身来看,80年代的一些经验是可以总结的,一是理论批评都面对现状而且相互之间互动融合,面对现状发言,研究现实提出问题。今天的理论与批评不像80年代联系那么紧密,对现实关注不够;二是80年代大家都去争论、辨析,每个人的思想观点在碰撞中相互借鉴,这种文学争鸣在今天太少了,最后往往变成人身攻击,这是很大的问题;三是80年代不同代际的理论批评家通过各种活动交流,实现了一种传承。  (夏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