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从校园诗人到青年法学家

    田飞龙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21日   07 版)

        十年前,在青岛海边度假时,高中班主任周红老师联系我,希望给母校(江苏省涟水中学)80周年华诞写点庆祝性文字。那时我刚刚结束北大法学院硕士学位的攻读,准备继续读博。更关键的是,那时我还是一名“失踪”之前的校园诗人,曾自编诗集《临海听音》,所以也许确实可以写点文字。据说,伟大的诗人都是法学院逃逸的学生,而我进行的是逆向逃逸。对涟中母校,我是深怀感情的,她是我人格成熟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表达对母校感铭之情,在青岛海边的一个午后,我奋笔写下了百行长诗《大山与驿站》,以“大山”喻人生特定的知识与意义迷障,以“驿站”喻接力支持个人成长与知识突围的关键支撑。是的,尽管人生有许许多多的“大山”需要翻越,有千山万水需要跋涉,也有诸多的“驿站”需要感铭,但高中岁月却是第一次最为关键的“大山”之旅,也是最为铭心刻骨的“驿站”所在。恰恰,我又是一名“高四生”,因为理想而转进滞留,竟对母校有了相对他人更深切的碰撞与互动。

        不久前,孙辉校长带队拜会北京诸校友,在座者当然是有些“杰出”意味的。我颇为诚惶诚恐,不仅因为自己年资偏浅,更因为自己已经不再写诗了,甚至不再有十年前那种奋然向外、马不停蹄、俾睨天下的豪情壮志。我知道,特定的情怀是与特定的年龄及生存处境相关的。孙校长邀请我写点文字,我自然是需要答应的,但却不可能再写诗了。于母校而言,已90华诞,作为代际相承的“教育法人”,它在逻辑上是不朽的。因此,这里的90所相对的不是凡人生命的尺度,而是一种关于教育理想的长远尺度,故母校可以一直处于“青春芳华”。

        2002年9月,我进入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南京大学是非常适合我的综合性大学。除了专业课程,我还有机会听到很多精深而前沿的跨学科讲座。本科四年,我一半多的知识以及对“法治”理想与使命的透彻理解,竟然是来自跨越文史哲、政经法的各种讲座。中国的法学界不乏才华横溢的诗人及思想家,他们的言谈举止尤其是文字和观念力量,通过讲座及公共写作传达于转型中国的多重角落。这种“法学公共性”对我吸引和启发很大,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文以载道”“学以致用”吗?

        我听讲座有个习惯,就是必须记笔记,先草记,事后再精心整理。如果有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讲座中又没有搞清楚但给出文献线索的,我会去图书馆查资料自主研究。我当时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幸福及有意义的知识探险过程。这种跨学科听讲及延伸学习,不会增加学分,甚至与专业课程没有直接关系,但我认为非常关键,塑造了我对更宽广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兴趣。不要小看了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兴趣,它会帮助人养成一种特别的思想气概和风度。我现在的公共写作甚至专业写作,也会时时展现这种跨学科与整全主义的思想风格。当然,身处我们这样一个技术理性主宰的精细分工时代,一个优秀的学者必须在专业槽与思想面之间求得动态平衡,否则或者“一叶障目”,或者“志大才疏”。

        本科四年,我最终以年级第四名的成绩获得保研北大法学院的资格,在2005年9月下旬经过激烈竞争通过了北大法学院的保研考试。我清晰记得,保研考试那一天,李敖先生在北大公开演讲,而第一次走进北大,绕湖徜徉之际,赫然见识“未名湖”碑,莫名地感动,认为自己最终属于这里。这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高三与高四错过的“北大”又在本科毕业之际来临。硕士两年,博士四年,我立足“宪法与行政法学”的专业训练及公法学思想基础的打磨,取得了学术上的较大进步。2012年7年,我博士毕业,入职北航,成为一名法学讲师。2016年7月,我晋升法学副教授。

        在“法治报国”的路上,从学术选择与布局来看,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和聚焦的过程。这一学术方向需要进行法学与政治学的多重知识准备,也是我在学术思想上真正得以深化及体系化的关键阶段。博士论文最终在2015年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洋洋40万字。原高二(4)班举行毕业15周年师生聚会时,将我的这本书作为回报礼物赠送给参加聚会的每个老师,得到好评。这也是我颇感欣慰的一种回报形式。

        2014年—2015年,我有机会受邀赴香港大学法学院担任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关于香港政改及基本法秩序的专题研究。这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一国两制。这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子领域。一国两制是中国整体现代化与国际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具辩证法色彩、制度实用主义与改革试验精神的宪制安排。一国两制最初针对台湾问题设计,但优先适用于港澳,并具体形成了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的宪制成果。在这一领域,我坚定了国家改革开放及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看到了国家治理的弹性与智慧,看到了国家主导下的一个中国版“全球治理”样本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功,尤其是近来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成功,将使世界确信,中国是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是全球制度公共品的正当供给者。在这一领域,我已相继出版两本专著:《香港政改观察》(香港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和《后占中治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此外,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我还有幸受邀作为嘉宾做客CCTV4的回归特别节目,解析一国两制二十年的成就与智慧。

        具有现实关怀又深植法学理论根基之中的学术研究方向,对我逐步形成自身的法学思想体系有着奠基性的作用。当然,我还时时记忆并保持着高中时代历练而成的思想与写作习惯,不仅在国内诸如《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法学评论文章,也在诸如《南华早报》《明报》《多维CN》等开设“名家专栏”,以学识和责任感向海外解释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与内在智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