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21日   01 版)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诗歌

     

        中国诗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得到了充分而较为完备的发展,百花齐放,雅俗纷陈,百家争鸣,众声喧哗是诗坛基本呈现的艺术生态。这种多流派多风格共存的艺术生态,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以期许的辉煌新高峰的出现。但也应该指出,中国诗坛显然存在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娱乐化、媚俗与低俗、随意性和无门槛写作的泛滥,圈子和与读者的疏离等消解诗意和诗性的状况,使诗歌在某些写作者笔下,成了没有底线和没有艺术边界的回车键写文本。因此,重视普及诗教文化,认真重塑诗歌精神,鼓励诗人关注现实,诗人珍视自己的天职,成为引导读者向善、向上、向美的燃灯者。(详见5版)

     

        《寄父家书》:邢福义先生的家国情怀

     

        父亲爱儿子,但没有能力给他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房子,没有钞票,却最知道珍惜自己和儿子的骨肉情。37年的240多封信,是儿子对他的真情倾诉,记录着儿子的心路,记录着儿子从青年到中年的成长。父亲把信一张张铺平收集好,按年编排,写上重点,最后作为礼物送给儿子。这样的父亲,没有见过。父亲在这37年里,几经多地辗转,每每收拾行装,这些信就是他最宝贵的财产。儿子爱父亲,但没有机会侍候在侧,不能天天敬茶端饭,却最知道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成绩就是对父亲最大的报答。尽管父亲并不了解汉语语法研究的真谛,儿子就是要把自己所写的内容告诉他。几十年来,他对汉语研究的热爱,对当一名教师的痴心,感染着父亲;他把一篇篇文章题目报告给父亲,就像父亲是他的老师。当职称破格提升了,父亲完全明白这是儿子天道酬勤的结果。

     

        (详见7版)

     

        下落不明的川汉路余款

     

        辛亥年保路运动的目的,是拒绝中央政府的国有政策和外债,靠四川自筹资金(所谓的“路股”)建造川汉铁路。运动成功后,改朝换代,筑路的事业暂时搁置。那么,川汉铁路公司账上的余额究竟还有多少?这些路款,如果没有归还股民,用于何处?是否用得明明白白?这些问题,民国年间各方人士紧紧追问,很多文字记录还表明,余款不幸成了现实中致乱的原因。当时川路股款存放在成都、重庆、武汉和上海四地的银行,直接由总公司管理。保路运动引发社会动乱,局势失控,这一笔笔存款和各类投资单据无异于引起纷争的金苹果。  (详见13版)

     

        中国“近代”之轮廓的实证研究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推出的《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是一部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以往在讨论中国“近代”轮廓时,论者很容易陷入古今东西的二元对立叙述,本书著者孙江着力运用社会史和思想史方法的交互运用,旨在避免这种非此即彼单纯化的尴尬。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是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

     

        (详见15版)

     

        萧红的“半部《红楼》”迎来了大洋彼岸的“高鹗”

     

        高鹗曾因写下“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而饱受诟病,但谁又能否认,恰恰是现实的残酷和无奈的妥协才让理想更加凄美动人。葛浩文让马伯乐在变与不变中徘徊,最终却给了他一个速战速决的了断,让闹剧归于悲剧,让嬉笑归于唏嘘。葛浩文说,他无从知道萧红对这场续写的反应,但无论是他的翻译还是创作皆出自对萧红的尊敬,他很高兴能为她的绝唱做一个结尾。一定意义上,续写是两个作者惺惺相惜的见证,兼具了创作与解读的双重价值,续写者经历的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倾注的是对原著及其作者一种特殊的情谊与理解,实现的是对文学杰作未竟之遗憾的了却。    (详见16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