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洪波)10月20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版三十周年回顾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周锡瑞,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等海外知名学者,以及数十位国内学界、新闻出版界和读书界人士参加研讨会。
“如何看待我们这些海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呢?我想,不是说旁观者清,不是说局外人就能看得准确,也不是说海外的学术一定更好,只是说,我们可能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了另外一种理解。”周锡瑞在演讲中说。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出版实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对中国学界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大家并就丛书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认为,这套书译介美国、欧洲、日本学者的著作较多,可能其他一些文明和国家的中国研究著作也有一些值得翻译过来,让中国读者听到来自不同学术体系的另外一些声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认为,这套书中包含民族、宗教,以及环境、性别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前景的学术方向,“如果没有这套书的存在,中国学术的发展速度肯定会大打折扣”。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说,“学术是没有国界的事情,中国研究也渐渐变成了没有国界的事情”,年轻一代学者将在一个与三十年前全然不同的学术环境下成长和工作。
据江苏人民出版社介绍,截至2018年10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已出图书185种。“丛书”作者囊括了海外特别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研究专家,如早期的拉铁摩尔、费正清等,中生代的孔飞力、魏斐德等,目前的中坚力量宇文所安、彭慕兰等,旅居海外的华裔著名学者如萧公权、杨联陞等。该社表示,该社将把这套书作为其最重要的产品线之一,持续不断地出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