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正值农历秋分,广袤的祖国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亿万农民兄弟喜气洋洋的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9月2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农民丰收节,非常有助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史料记载,中国农耕文化是世界上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而且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据考证,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黄河流域就有了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等;在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以及民族的形成,我国农耕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广泛的民族特点。
农耕文化最早体现于农业生产与耕种。不误农时,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是自古以来农民兄弟的殷殷期盼与追求,阔步迈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仍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将13亿人的饭碗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始终是“第一要务”,弘扬农耕文化就是要时刻不忘、紧紧抓住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据统计,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达到1.2万亿斤以上,农业部预测今年又是丰收年,重农固本、国强基牢。
弘扬农耕文化就是要大力振兴乡村。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但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396元相比,差距还很大,一些农村尚未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用现代农业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强农惠农富农。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打赢脱贫攻坚战。
弘扬农耕文化就是要把历史和大自然延续下来的农业风光、乡村风貌、乡土气息保护和传承好,留住乡愁,增强当代人对那座山、那条河、那片土、那座村庄及老宅大院的向往与情感寄托。乡愁是情感的记忆,是一壶陈年的老酒,农村的山山水水都是乡愁的载物,尤其那些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元素,见证着中国农业文化、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风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同神奇的时空隧道,让我们得以回望久远的时代,保护好这些农耕文化的瑰宝,我们才能记得住乡愁。
乡愁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保护好乡愁的遗存及载体,也是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农村田园风光、五谷丰登的美景越来越吸引着游客,回归田野生活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休闲方式,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无疑将促进公众更多的了解农村、向往田园,对助推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大有裨益。
南京市雨花台区 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