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两岸共话第一代考古文博学者的“李庄岁月”

    本报记者王洪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26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王洪波)近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指导,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主办,潘天寿基金会、北京出版集团承办的“两岸共话书生救国,探寻烽火文化传承——《朵云封事》新书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举行。

     

        本次座谈会借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的新书《朵云封事》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因缘,邀请到两岸历史、考古、文博等领域专家学者与相关历史人物后人代表,座谈抗战时期中国近现代考古文博学术体系及中国艺术史研究体系在国难时期的萌芽和发展,缅怀中国第一代考古文博学者共赴国难、救亡图存的感人故事。

     

        1933年,在蔡元培先生倡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成立“中央博物院”,以“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应备之资料,为系统之陈览,永久之保存。藉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不久,因全面抗战爆发,“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文物迁离南京,最终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此后,经历回迁南京、(部分)迁台,最终在1965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并。“中博”命运可谓坎坷,不过在其三十余年的存在时间里,也有值得后人铭记的贡献。尤其抗战时期,“中博”研究人员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研究、民族社会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果。作为1941年即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的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在《朵云封事》一书中钩沉拾遗,梳理了“中博”从筹建、避难、还都、迁台、并入台北故宫的历史,讲述了包括父亲在内的“中博”旧人的人生故事,对抗战烽火中一代知识分子“书生报国”情怀的书写尤其动人。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高度评价了《朵云封事》的价值。“李在中先生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已成传奇的李庄岁月提供了宝贵材料,让抗战烽火下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变得鲜活起来,非常感人。”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在书面致辞中说。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之子潘公凯表示,在台湾当局不遗余力“去中国化”的当下,李在中先生书写这段历史,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让我们不忘两岸文化血脉相连,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在中以及“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常沙娜、蔡元培先生之孙女蔡磊砢、梁思成之外孙女于葵等出席座谈会,共话父辈人生故事,缅怀父辈爱国情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