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其实应译为《哈利·波特与哲人石》[Harry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Stone])等通俗文学的流行,炼金术引起了现代人广泛的兴趣。然而,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劳伦斯·普林西比(Law⁃renceM.Principe)在其新著《炼金术的秘密》(TheSecretsofAlchemy)中指出,现代世界对炼金术的熟悉更多是表面的,而不是真正的了解。
通俗作家、神秘学家、热衷者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误解、历史错误和毫无根据的意见,且往往与“神秘学”联系在一起,使得“炼金术”一词在今天的想象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学术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炼金术现已成为科学史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其内容已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但新的研究内容往往以多种语言发表于专业文献,不为大多数读者所知,导致关于炼金术的最流行著作一再重复同样的错误观念。
作为一部导论性著作,《炼金术的秘密》至少从三个层面揭开了炼金术的“神秘面纱”:第一,梳理了炼金术的基本发展历史,描述了自希腊-埃及时期至今,炼金术的确立、发展、成熟、黄金时代、复兴五个阶段,高度概括了不同阶段炼金术的特征;第二,从思想角度澄清了有关炼金术的常见误解,指出炼金术既非盲目,也不神秘(至少在19世纪前的大部分时期),而是一种结合了理论思辨与工匠传统的工艺;第三,回答了有关炼金术的最有趣的问题,如哲人石究竟是什么,现代实验室中能否重复古代炼金术士的实践。
一、梳理了炼金术的长期发展脉络
普林西比将炼金术的起源追溯至希腊—埃及时期,给出了一个跨越阿拉伯时期、中世纪、现代早期直至今天的长期脉络。
作者指出,炼金术真正获得独立的身份始于公元3世纪。从这时开始,人们不再满足于给贱金属染色,而开始试图“赋予它以金的所有属性”,真正实现将一种金属转化为另一种金属。从希腊时期开始,炼金术士的工作就不是盲目的试探。在这一时期的权威炼金术士帕诺波利斯的佐西莫斯(ZosimosofPanopolis)留下的著作中,现代读者既能看到实际的观察,也能看到指导其实际工作的理论观察。
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大翻译运动,希腊炼金术传播到阿拉伯世界,与之相关的理论、概念、技巧和材料都大为增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贾比尔,其著作对此后的炼金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首先是汞-硫理论,即认为所有金属都由汞和硫这两种本原复合而成,将最精细的硫和汞按照精确的比例完美结合,就会产生金。
伴随着“12世纪的文艺复兴”,欧洲不仅重新发现了希腊的知识,更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穆斯林学者带来的丰富知识和思想。很快欧洲作者就开始自己撰写炼金术著作。
中世纪炼金术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与基督教的新关联。炼金术士们将对汞的处理比作基督的生活。正如基督经受的折磨分为四个阶段——鞭笞、戴荆冠、钉十字架和十字架上的渴望,汞也必须经受四重“折磨”才能变成哲人石。正如基督及其成功的复活拯救和治愈了这个堕落的世界,用化学手段最终把汞变成哲人石也“治愈”了贱金属,将其转化为金。二是与医学建立了联系。炼金术士提出了利用酒精制备酊剂的方法,并提出可以用汞、锑等金属制造药物。
16世纪后,欧洲进入现代早期,炼金术继续飞速发展。印刷术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炼金术文本的传播。用于解释炼金术结果和指导实践研究的理论激增,从业人数也大幅增加。炼金术在中世纪确立的两大核心目标——金属嬗变和制药——依然被贯彻执行,且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18世纪初,炼金术突然迅速衰落。随着17世纪化学最终成为一门正规学科,“炼金术”和“化学”被区分开来,各自获得了新的更严格的含义。尽管如此,炼金术并没有完全衰亡。18世纪末,德语国家出版的炼金术文本数量突然激增。
19世纪初,炼金术的“复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其代表人物玛丽·安妮·阿特伍德(MaryAnneAtwood,1817–1910)认为,炼金术并非实验室操作,而是一种自我转化的心灵修习。
二、从思想角度澄清了有关炼金术的常见误解
第一,炼金术绝非随意的实践,而是工匠传统与理论思辨的结合。
早在希腊时期,炼金术就远非盲目的实践,其诞生需要两种传统的融合:由配方文献所例证的实用工匠知识,以及希腊自然哲学中关于物质和变化之本性的理论思辨。炼金术士们留下的文本详细描述了各种有用的仪器,用于蒸馏、升华、过滤、固定,等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某种稳定不变的基底。这种一元论无疑为炼金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为另一个事物,是因为在最深层次上它们其实是同一个事物。
作者普林西比指出,炼金术士的工作绝非随意,而是基于连贯的理论原理、批判性的观察和极为严谨的实验操作。比如,在制造哲人石时,需要持续加热以维持温度恒定。在没有电和恒温器的现代早期,炼金术师们只能日夜不停地定期加入认真量取尺寸的木炭,并且在砖炉或铁炉上操纵通风口,以保持和控制热量。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通过蒸馏酒精、制造酊剂、利用金属治疗疾病等实践操作,炼金术与医学在中世纪获得了永久的联系。
总之,现代早期的炼金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涉及对自然界中物质转变的研究、理解和操纵,是科学史的一个关键部分。
第二,炼金术具有长期的保密传统,但在19世纪之前并不“神秘”。
由于炼金术那非同寻常的目标、繁杂的操作程序、隐秘的工作环境、充满隐喻和象征含义的文本与图像,炼金术在今天的人看来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甚至超自然意味。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内,炼金术只是一门心脑并用的技艺,并不具备现代人所设想的神秘性。
几乎整个炼金术历史都带有一种保密特征。炼金术士们在文本中广泛采用“假名”、隐喻、“将知识分散”等方式,使炼金术富含暗示和影射,只能为懂行的少部分人所知晓。
但纵观历史,各种各样的保密往往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并不具有神秘的色彩。比如,《希腊炼金术文献》中,最早的文本为公元1世纪末或2世纪的《自然事物与秘密事物》(Physikakaimystika),经常被译成《自然事物与神秘事物》(PhysicalandMysticalThings)。但这是误导的:希腊词mystika在古代并非指我们今天所说的神秘事物,亦即某种具有特殊宗教含义或精神含义的东西,也不表达一种无法言说的个人体验。相反,它仅仅意指需要保守秘密的事物。Physikakaimystika记录的只是一些作坊配方,它们是秘密的(mystika),也许只是因为其有利可图。17世纪的炼金术士们都认为,哲人石的作用是纯粹自然的,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自然法则来运作,几乎所有倡导者都坚持对金属嬗变作纯粹自然的解释。这与现代人常常将嬗变过程设想为“魔法的”或“超自然的”并不吻合。
直到19世纪,随着阿特伍德将炼金术活动理解成一种与特殊心灵状态和无形动因相关的自我转化过程,炼金术才真正具有了神秘意味。阿特伍德认为,制造哲人石的炼金术容器就是炼金术士本人,他们在一种类似于恍惚出神的状态中能以“磁力”吸入某种“以太”,将其凝聚成哲人石。这种灵性/神秘学的炼金术观还引出了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的心理学表述。荣格声称,炼金术士的经验与物质本身毫无关系,其真正目标在于心灵的转化。荣格的表述影响了一大批追随者。
炼金术与神秘学的联系牢固确立起来,直到今天还广泛流行。但正如普林西比所指出的,这些说法得不到历史记录的支持,与历史中大部分时期炼金术的真正本性是不相符合的。
三、对炼金术中一些有趣而艰难的问题的执着探索
作为一部史料翔实、论述可靠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突出亮点在于对与炼金术有关的一些焦点问题作了执着的探索,解决了普通读者往往很关心的疑问。这使本书的阅读历程如同探险般饶有趣味。
比如,“哲人石”究竟是什么?每一位阅读《炼金术的秘密》的读者,都会期待作者在其中对神秘的“哲人石”做出解读。早在希腊时期,炼金术士就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引发嬗变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药物一样,能“治疗”贱金属,将其转化为黄金。7世纪后,这种物质有了专门的名称:哲人石。千余年来,制备哲人石成了炼金术士的首要目标。
现代化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金属嬗变是不可能的,哲人石的存在更不可能。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哲人石真的存在?为什么制金者能够十分精确地描述哲人石和万能溶剂等物质的制备、外观和性质?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针对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普林西比的研究至少刷新了关于哲人石的三个认识:第一,哲人石不具有“超自然的”性质;第二,哲人石初始材料的选择是有据可循的;第三,哲人石的制备过程相当严谨。经由此抽丝剥茧般的描述,哲人石多少褪去了神秘的色彩,成为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更特别的是,普林西比非常富有实验精神,他始终认为,从哲人石的材料到一步步详细描述的制备过程,炼金实质上是一个相对严谨的过程。他借助现代化学方法,以令人惊叹的联想力、毅力和洞察力破解了炼金术中那些秘密的文本和图像,并亲自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复制了16、17世纪的炼金术过程,并详细描述了实验过程。任何一位读者若有兴趣,也能同样复制那些原稿中写得极为隐晦的炼金术过程。
总之,基于一种反辉格史观的自觉,普林西比总是力图将炼金术置于当时的语境,从那些复杂神秘的文本和实践中去理解当时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读者理解了炼金术与化学科学的密切联系,发现哲人石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荒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炼金术的秘密》揭开了炼金术的“神秘面纱”,还原了炼金术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