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主宾国特稿

    摩洛哥的小说艺术

    王晶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22日   10 版)
    封面设计:成一村
    王晶,曾就读于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阿卜杜•凯里姆•胡拉布
    穆罕默德•舒克里
    阿卜杜•阿拉维
    穆巴拉克•拉比阿
    穆穆罕罕默默德德••阿阿恰恰亚亚
    《拱门与蝴蝶》
    《返璞归真》
    《柳树胡同》
    《风暴时代信息》
    《摩洛哥热讯》
    《马格里布》
    《罕有的蓝色之鸟伴我飞翔》
    《光面包》
    《童年》
    《破坏营》
    《哈姆利亚的儿子阿布迪的旅途》
    《努米迪亚》
    《折磨》
    《我们埋葬过去》

        摩洛哥,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日落之处,阿拉伯世界的最西方,北临欧洲,西濒大西洋,有着北非花园的美誉。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其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艺术,兼具东方阿拉伯与西方欧洲的双重特征。摩洛哥小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其影响力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系列运用哲学视角和西方现代文艺手段阐释人类命运和人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作品。运用讽刺、象征、荒诞等艺术手法,摩洛哥作家颠覆传统小说的写作结构,将视角集中在人类整体命运上,殊为可贵的是他们并未放弃阿拉伯传统艺术手段,而是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土小说。

     

        本报约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王晶女士撰文,让读者随着她的笔触更多地了解和领略摩洛哥小说艺术的历史和魅力。

     

        摩洛哥,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日落之处,阿拉伯世界的最西方,北临欧洲,西濒大西洋,有着北非花园的美誉。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其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艺术,兼具东方阿拉伯与西方欧洲的双重特征。

     

        摩洛哥现代阿拉伯语小说总体上略逊于东部阿拉伯国家①,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摩洛哥的现代阿拉伯语小说发展历史较短,第一部小说产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之后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准备期。摩洛哥独立前,小说创作尚未兴起,作家主要的创作活动是传统诗歌和麦卡梅②,而不是小说;二是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很多摩洛哥作家更倾向于用法语,而不是阿拉伯语来创作小说;三是早期的阿拉伯语小说作品表现手法单一,模仿西方和东部阿拉伯国家小说创作手法的痕迹很重,缺少现代小说所应具备的要素。

     

        在1956年独立前,摩洛哥小说作品数量屈指可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小说的数量仍然非常少,总量不足50部作品。从80年代开始,摩洛哥小说才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已累计出版981部阿拉伯语小说③,其中的很多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甚至被拍成电影,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上都享有很高声誉。叙利亚作家协会评出的二十世纪最优秀的105部阿拉伯小说中,摩洛哥小说占了七部,分别是:阿卜杜·凯里姆·胡拉布的《阿里师傅》(1971);穆罕默德·宰弗扎夫的《女人与玫瑰》(1972);穆巴拉克·拉比阿的《冬天的风》(1977);穆罕默德·舒克里的《光面包》(1982);穆罕默德·柏拉德的《遗忘的游戏》(1987);萨利姆·哈米什的《权力的疯子》(1990);以及穆罕默德·阿兹丁·塔奇的《灰烬时光》(1992)。

     

        除此之外,穆巴拉克·拉比阿的小说《好人们》于1972年获得马格里布阿拉伯小说奖;穆罕默德·本阿里的小说《投票日》曾获得1991年巴黎lutece国际学院的vermeil金奖;哈米德·哈姆戴尼的小说《汽车土路之旅》获得2002年阿拉伯小说金奖;本萨米哈·达尔维施的小说《汗莎莎石碑》获得2003年黎巴嫩努阿曼文学奖……

     

        随着2008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International Prize for Arabic Fiction),也被称之为阿拉伯“布克奖”的诞生,每年都有一百多部阿拉伯语小说参与该奖项的角逐,最终评出10部长名单作品,6部短名单作品和1部获奖作品。作家穆罕默德·阿恰亚凭借小说《拱门与蝴蝶》与另一位沙特女作家共同获得2011年的阿拉伯“布克奖”,将整个阿拉伯文坛的目光吸引至摩洛哥。

     

        近年来进入“布克奖”短名单的摩洛哥小说有:塔克·巴卡里的《努米迪亚》(2016);艾哈迈德·马蒂尼的《柳树胡同》(2015);阿卜杜·拉希姆·来哈比比的《哈姆利亚的儿子阿布迪的旅途》(2014);优素福·法蒂尔的《罕有的蓝色之鸟伴我飞翔》(2014);本·萨利姆·哈米什的《折磨》(2011)。

     

        进入“布克奖”长名单的摩洛哥小说有:阿卜杜·克里姆·扎维提的《马格里布》(2017)和《破坏营》(2009);亚欣·阿德南的《摩洛哥热讯》(2017);阿卜杜·努尔·麦吉的《风暴时代信息》(2016);穆罕默德·柏拉德④的《返璞归真》(2015);伊斯玛仪·阿扎里的《捕鱼季节》(2014);本·萨利姆·哈米什⑤的《此安达卢西亚》(2009)。这些奖项充分肯定了摩洛哥当代小说的特色、价值及地位。

     

        另外,摩洛哥法语作家塔哈·本·杰伦也是呼声很高的下届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早在1987年,他就凭借小说《神圣的夜晚》获得了法国文学界最高荣誉的龚古尔奖,1994年又获得努尔·丁·阿巴基金会文学奖,尽管他是用法语进行创作,但小说的选材和构思都源于摩洛哥的传统社会文化,小说带有很深的阿拉伯印记。

     

        事实上,摩洛哥现代小说从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新生期(二十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二、成长期(二十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三、演变期(二十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四、丰富期(二十一世纪以来至今)。因为小说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所以只能大致根据摩洛哥现代小说特征来划分这四个阶段:

     

        一、新生期

     

        摩洛哥小说是摩洛哥现代文学发展的产物,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摩洛哥国内反对殖民统治、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阿拉伯东部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摩洛哥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声音和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摩洛哥社会的急剧变化下应运而生。

     

        摩洛哥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产;二是以开放的姿态进入世界现代文学的行列。

     

        针对第一部摩洛哥小说是什么,摩洛哥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纷纷,目前,有五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伊本·姆卡特的《马拉喀什游记》(1932);2.塔哈米·乌宰尼的《角落》(1942);3.阿卜杜·哈迪·布塔里布的《哈尔纳托部长》(1950);4.阿卜杜·马吉德·本杰伦的《童年》(1957);5.阿卜杜·凯里姆·胡拉布的小说《七扇门》(1965)或《我们埋葬过去》(1966)。但大多数摩洛哥评论家都认为《角落》是第一部摩洛哥现代小说,将其视为摩洛哥小说的开篇之作。

     

        《角落》发表于1942年,这部作品对当时的摩洛哥社会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大资产阶级日落西山的状态,同时,也歌颂了社会上的新兴力量小资产阶级,期望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领导独立解放运动。该小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在形式上虽有模仿外国小说之处,内容上也缺少新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摩洛哥人在东、西方两种文明冲突中的矛盾心理。

     

        二、成长期

     

        从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至70年代末是摩洛哥小说的成长期。在这一时期,小说的数量增长很快,题材广泛,写作手法日益丰富。同时,由于摩洛哥国内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日益突出并影响到文化和思想领域,小说创作上开始出现现实主义倾向,社会现实问题逐渐成为小说的核心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摩洛哥的社会变迁。

     

        这一阶段的摩洛哥小说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首先,作品的主要思想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矛盾紧密相关,使得小说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思想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新形式;其次,一部分作家对国家独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现实感到失望,从而将笔触转向描写不同的社会阶级矛盾;最后,是摩洛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摩洛哥作家较早地触及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主题,并在作品中着力刻画这种矛盾对人物的影响。

     

        这一阶段末期,由于受到东方阿拉伯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发展的影响,摩洛哥小说家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的新意识,试图冲破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桎梏的束缚,强调重新理解历史,在此基础上,从新角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去认识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总之,在这一时期的摩洛哥小说虽然在创作上仍处于摸索状态,无法摆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彻底改变模仿外国小说的做法,但与第一阶段相比则取得了很大进步,哲学思想开始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一些作家尝试运用内心独白和时空交替等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小说形式日趋丰富。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阿卜杜·凯里姆·加拉布的三部曲小说《七扇门》(1965)、《我们埋葬过去》(1966)和《阿里师傅》(1971);阿卜杜·阿拉维的《陌生》(1971);穆罕默德·宰弗扎夫的《女人与玫瑰》(1972)和《水中的坟墓》(1978);穆巴拉克·拉比阿的《月亮与武器之友》(1976)和《冬天的风》(1977)等。

     

        《童年》是阿卜杜·马吉德·本杰伦⑥1957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也是摩洛哥实现独立后的第一部小说。作家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主人公童年生活的轨迹为线索,描述了他从小随家人移居英国曼彻斯特、后来回国、之后再到埃及求学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摩洛哥的社会状况、以及摩洛哥人民遭受的灾难。小说一方面展示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文明和文化环境在主人公身上的碰撞,另一方面揭示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摩洛哥出现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

     

        《童年》的主人公身上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双重特征: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发展与守旧,物质与精神,享乐与宗教,这种矛盾时而对立,时而缓和,使他在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不断摇摆,并试图从中寻求平衡,这是作家想通过小说提出的一个严肃问题。看过塔哈·侯赛因的《日子》和塔伊布·萨利赫的《迁徙北方的季节》的读者自然会将这三部小说进行比较,它们都是自传体小说,描写对象相似,情节相似,手法相似,所不同的是《童年》所反映的是摩洛哥社会的特色。

     

        《我们埋葬过去》是阿卜杜·凯里姆·胡拉布⑦于1966年发表的小说,作家以自己的故乡菲斯为背景,描写了二十世纪30年代至摩洛哥独立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歌颂了摩洛哥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中产阶级大家庭两代人在殖民统治下,对待革命的不同态度和命运,揭示了新与旧、进步与保守、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该篇小说描写细致,小至家居摆设,大至声势浩大的节日庆祝场面,都有详尽的描述,可以说是摩洛哥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小说在描述主要人物方面略有不足,没有很好的铺垫,人物性格的发展看起来有些生硬。

     

        乍看这部作品,让人觉得它与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⑧的小说《宫间街》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小说都是以大资产阶级没落,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讲的都是一个大家族中新旧两代人在革命运动中发生矛盾和斗争的故事,此外,小说的结构和故事人物的描写,也有相似的地方。但细读之下,你会发现《我们埋葬过去》是一部纯粹的摩洛哥小说,它如同一幅历史画卷,真实地展现了摩洛哥独立前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貌。

     

        《陌生》是阿卜杜·阿拉维⑨于1971年发表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二战后到摩洛哥实现独立之前摩洛哥的社会危机和小资产阶级的处境,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中各个阶级之间的内部矛盾、以及摩洛哥与殖民统治者之间的外部矛盾。小说作者强调西方的一些理念促使摩洛哥人民有了新的觉悟和独立意识,从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向前发展,而利益之争则是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原因。此外,这部小说打破传统,不仅仅描述了法国殖民时期摩洛哥人民的痛苦,同时也描述了欧洲人民的苦难生活,把摩洛哥的社会问题与殖民文化联系在一起。

     

        《陌生》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运用象征和隐晦等表现手法,不断进行时间和空间穿梭转换,小说人物多,情节复杂,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冬天的风》是穆巴拉克·拉比阿⑩于1977年发表的一部小说,它在阿拉伯文坛颇有影响力,作品描述了独立前摩洛哥农民从走投无路到组织反抗的过程。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了在法国殖民统治期间,摩洛哥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赶走,变成一无所有、无依无靠的人,最后,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一死一疯结束;第二部分描写摩洛哥人民逐渐觉醒,在工会的领导下参加反殖民斗争,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实现自救的过程。

     

        这部小说主题鲜明,观点客观,描写细致,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原貌,特别是记录了摩洛哥工人阶级刚刚觉醒时的状态,深刻地揭示了农民失去土地并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的问题,只有通过全民族的解放运动,实现国家独立,农民才能要回土地。

     

        三、演变期

     

        摩洛哥小说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演变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摩洛哥小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摩洛哥小说不断创新,新技巧不断出现,小说已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是表达统治思想的工具,文本的诗学和美学功能开始受到关注,小说得到全面的发展,其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作品数量上来看,这一时期发表的小说数量比前两个阶段加起来的还要多,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法语在摩洛哥的地位特殊,很多摩洛哥作家一直倾向于用法语写作,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法语小说的数量远远超过阿拉伯语小说数量。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阿拉伯语小说作品的数量开始赶上法语小说的数量,这表明摩洛哥作家的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开始热衷于用阿拉伯语进行小说创作,小说从此迎来了繁荣时期。

     

        其次,从作品形式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摩洛哥小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追求模仿西方小说的形式,而忽略了小说应当承载的意义,文本变得晦涩难懂,小说失去叙事功能,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无价值的和无意识的语言游戏。第二阶段:重新重视文本的内容和意识形态的功用性,将修辞和美学手法与小说文本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作家思想的载体,实现文本多样性,在含义上更加清晰。与此同时,也强调读者必须有一定的能力和技巧才能阅读小说,并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从作品内容上看,这一阶段的摩洛哥小说明显地表现出对伊斯兰阿拉伯传统遗产的重视,作品中经常引用宗教、神话和典故,并结合西方文学的艺术手法,以增加美学构建和小说文本的象征意义,创作能够体现作家思想的摩洛哥现代派小说。

     

        毫无疑问,随着摩洛哥政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主改革进程的推进,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在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学。具体到小说的形式,这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包括突破古典的叙事风格,打破传统束缚,不断创造新的写作手法和体裁;另一方面,在小说的题材上,作家们都在努力追求美学与文本之间的平衡,强调不应单纯为了表现美学而失去文本的基本功用,不能完全脱离摩洛哥社会生活环境去搞创作。摩洛哥小说在形式和题材两个层次上发生变化,说明很多作家都有通过文学形式来触摸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愿望。

     

        第三阶段的代表作有:穆罕默德·舒克里的《光面包》(1982);穆罕默德·柏拉德的《遗忘的游戏》(1987);阿卜杜·阿拉维的《路》(1987)和《叶子》(1989);米卢迪·沙赫姆穆的《骏马之眼》(1988)和《橄榄路》(1990);萨利姆·哈米什的《权力的疯子》(1990)和《记号》(1997);以及穆罕默德·阿兹丁·塔奇《灰烬时光》(1992)和《羚羊之血》(2005);艾哈迈德·陶菲克的《埃布·穆萨的邻居》(1997)和《激流》(1998);

     

        《光面包》11发表于1982年,是穆罕默德·舒克里12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文字平实,但真实生动。作者以他小时候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描述了他从七岁到二十岁之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做过各种苦工,甚至给走私犯当过脚夫,从垃圾堆中捡过吃的,为了生存,他尝试过一切办法。作家写这部小说的意图并不是讲述他个人的故事,而是向读者描述30~40十年代所有穷人的生活状态。

     

        面对贫穷和饥饿,人性成为一种奢侈品。粗暴的父亲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亲手掐死生病的儿子;年轻的女孩沦为妓女,仅为填饱肚子;年轻人沉溺在大麻中,以忘却残酷的现实……作者运用犀利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以及大胆的描写,向我们直观展示了当时摩洛哥最低层人民的悲惨境地。

     

        《烈火与选择》发表于1986年,是哈奈撒·布努奈13的代表作,亦是摩洛哥女性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67年中东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位集各种矛盾和冲突于一身的女性形象,通过主人公艰难的选择,向读者展示了摩洛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状况。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人生中经历三个阶段的考验:从内心充满热情到精神颓废、再到重新拾起往日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两种力量牵制着主人公:一是顺从传统习俗的力量,以追求美满婚姻为人生目标;另一种是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不因女性身份而袖手旁观。作家在小说结尾明确了主人公的选择:放弃婚姻,献身教育事业,培养有能力的新一代青年,以改变战争失败的耻辱。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摩洛哥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起来。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表现了1967年中东战争的失败对阿拉伯人的整体心理上造成了伤害,希望唤醒阿拉伯民族意识。同时强调,只有通过科学和教育才能改变阿拉伯人的命运,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女性问题是摩洛哥社会的一个敏感问题,透过女作家的作品,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触摸摩洛哥社会、政治、思想的变迁。从总体来说,摩洛哥女性作家数量较少,但随着摩洛哥现代社会的开放,摩洛哥女性作家及作品数量近年来都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摩洛哥女性代表作有:海娜塞·白努娜的《明日与愤怒》(1981)和《烈火与选择》(1986);祖湖尔·卡拉姆的《身体与城市》(1996)和《康乃馨项链》(2004);莱伊拉·阿布·宰德的《象年》(1983)、《回到童年》(1993)、《最后一章》(2000)等等。

     

        摩洛哥当代女作家观察世界的视角与男子不同,她们深切体会着整个社会传统文化对女性多方面的束缚,更能体会女性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恶化的境遇,对女性的作用、地位、尊严和自由更加关心,她们在作品中勇敢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女性痛苦,呼吁女性实现平等和独立。

     

        《橄榄路》发表于1990年,是米卢迪·沙赫姆穆的代表作之一。作家从198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至今,已经发表了十几部小说,为摩洛哥小说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作家擅长在创作中运用哲学思想和各种文学手法,作品含义深刻,视角尖锐。作家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多元叙述、苏菲哲学思想和象征符号,随意转换叙事时间和空间,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难度。

     

        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是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回到令人悲伤的时代,以自然的语言和各种描写来倾诉自己的过去。但事实上,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全部是真实人物,叙事者也是相互交替的角色。小说像戏剧舞台一样,各色人物通过行为和言语表现自己。

     

        《橄榄路》是上世纪90年代摩洛哥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一方面用自传体来证实故事的真实性;一方面运用异化和象征打消这种真实感。在这一时期,摩洛哥小说大多采取这种多样性的叙述方式,力图让小说故事多元化,使得小说向自传、现实、象征、苏菲、志异、文学、经学等多方面开放,追求阿拉伯式的浪漫主义,而非西方的浪漫主义,这与之前的小说有很大差异,导致这一时期的小说大多晦涩难懂,一般读者无法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意图。

     

        四、丰富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摩洛哥长篇小说努力平衡小说文本的故事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是表达统治思想的工具,文本的诗学和美学功能开始受到关注,出现了很多新作品,小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小说试图恢复文本的基本功能,还原故事性;另一方面,加强文本的诗学功能,运用各种技巧加强文本的艺术性。同时,这些作品努力重新建立社会与读者的联系,用文字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摩洛哥现代小说:

     

        首先,从作品数量上看。摩洛哥自1942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角落》起,截止1999年,共出版了308部阿拉伯语长篇小说,但2000年至2015年的十几年间则出版了673部阿拉伯语长篇小说,是上个世纪出版的所有小说量的一倍多。

     

        其次,从作品题材上看。这一时期的小说一方面更加重视文本的叙事功能和美学功用,汲取西方小说创作艺术手法,将变形、象征、怪诞、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元素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去,使文本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作品灵活多样。小说成为作家思想的载体,是作家真实意识的表达。另一方面,作家开始思考阿拉伯传统文学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将“玛卡梅”、说书艺术等阿拉伯传统文学手法揉入现代小说的创作中去,使得摩洛哥小说更贴近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欣赏角度,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的领悟小说的内涵,与小说产生共鸣。

     

        最后,从作品的语言上看。过去有相当一部分摩洛哥作家喜欢用当地方言(Darija)进行创作,但由于其与标准阿拉伯语差别较大,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摩洛哥小说的传播和提高其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而新一代摩洛哥作家发现了这一问题,更注重用标准阿拉伯语进行写作,这样更有利于作品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发行和传播,能够引起整个阿拉伯世界对摩洛哥现代小说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摩洛哥小说在形式和题材两个层次上发生变化,说明很多作家都有通过文学形式来触摸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愿望。这十年间,出现了不少新生代作家,他们很多都受过西方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写作手法新颖,涉及题材广泛、大胆。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新生代作家阿里·艾菲拉的六部小说:《恐惧》(2000);《海伦娜》(2000);《心墙外的嗅觉》(2004);《夜晚的过错》(2005);《女人的告白》(2007);《哭泣的女人》(2008);尤素福·法迪伦的三部小说:《水烟》(2000);《地铁商店》(2006);《动物园》(2008);沙尔布·哈里夫的三部小说:《拜占庭的风险》(2006);《我也同样-被忽略的猜测》(2010);《没人可以跳过自己的影子》(2010);艾哈迈德·卡比里的小说《熄灭的灯》(2004);《燃烧的墓地》(2006);阿穆尔·卡迪的两部小说《逝去时光的气息》(2000);《生锈的炭疽》(2007);阿卜杜·哈伊·穆旦的《告别演说》(2003)等。

     

        《告别演说》是阿卜杜·哈伊·穆旦14于2003年发表的小说,是西方小说艺术手法与摩洛哥叙事有效结合的典范之作。

     

        小说的故事主线非常简单。在小说开头,性格呆板、空虚、颓废,生活中处处失败的主人公艾哈迈德在学期末给学生们进行演讲,但仍以失败告终。之后受人所托寻找一个人,从此小说发生变化,主人公将读者带入他的回忆中。由此,讲述者变成了寻找者,故事成为追寻此人的过程,以此探究两个人的命运和关系。从表面上看是主人公受人所托,寻找另一个人物的过程,但实际上,那个终其小说一直被寻找的人物正是被主人公压抑了的自我,两个人的故事其实是一人的故事,是一个人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讲述者给读者讲述的关于被寻找的人的经历,实际上就是讲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整个寻找“本我”的过程就是主人公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部小说另一个特点就是众多历史事件在小说中留下了深刻印记。1967年中东战争失败,给整个阿拉伯世界带来挥之不去的悲观情绪,被寻找的“自我”所暗示的就是当时消失的革命力量。另外,70年代初,摩洛哥也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其中包括企图推翻哈桑二世国王的未遂军事政变,所有这些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而从语言上来说,作家运用两种语言来表现“自我”与“本我”,一个是叙述性的语言,着重于讲故事;一个是诗性的语言,着重于象征意义。作家努力创建出一个新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与诗学之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事实与象征之间寻找平衡。

     

        《告别演说》这部小说集合了斗争与欲望,现实与梦想,故事与象征,历史与想象,叙述与诗性,无论在小说立意上还是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看,都与众不同,代表了新的写作形式。

     

        《羚羊之血》是穆罕默德·阿兹丁·塔奇15于2005年发表的小说,自从197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高塔》至今,已发表长篇小说20部,是位高产作家,同时在摩洛哥老一辈作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作家笔法成熟、细腻,前期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真实的记叙摩洛哥社会和人民生活,在后期作品里,作家善于运用西方小说艺术手法,使用诗性的语言,但仍不放弃阿拉伯传统艺术手法,重新给小说定位,是推动摩洛哥小说发展的主要作家之一。

     

        《羱羊之血》是作家后期的代表作,与前期的作品有很大差别,是阿拉伯古典艺术和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以及哲学思想相结合的经典代表。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全篇由七个独立章节组成,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主人公是否变成了侏儒?该篇小说从开篇就直入核心,深入谣言之中,用自述的口吻,让每一章的讲述者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故事之中。表面上看,每位讲述者都努力澄清事实,保证自己讲述的故事才是最真实可信的。

     

        但事实上,每位讲述者都未曾亲眼见过变成侏儒的主人公。而在最后一章主人公的出现不仅没有让故事明朗化,反而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小说就是在不断的推测、澄清、假设、证实、分析、寻找真相中不断发展,一个个故事不断被推翻,再重建。每一章随着讲述者的变化,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以符合讲述者的身份。而小说从头至尾都没有给出答案,留个开放式的悬念给读者去思考。

     

        作家还运用象征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提出人性的根本问题以反映客观现实世界。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述了一个变成甲虫的人,被家庭抛弃,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提出人性的问题,在人与畸形之间有很多的联系,用魔幻反映真实生活,用志异和讽刺反映现实世界。同卡夫卡一样,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也力图表现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从陌生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现实世界。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其实讲述者本身就是侏儒,而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侏儒。这种变形正映射着人类可怜的境遇,人成为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牺牲品。

     

        《拱门与蝴蝶》是作家穆罕默德·阿恰亚162011年阿拉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小说虚构了基地组织一名成员背后的家庭的故事,反映了摩洛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代人经历的重大变故:祖父曾留学德国20年,醉心于德国古典诗歌,回国后因交通事故不幸失明,成为一名盲人导游;父亲优素福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毅然回国,信奉左倾思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因此入狱,但仍然从事新闻业,并为左翼政党杂志撰写专栏;儿子亚欣曾在法国留学,学习建筑学,因受极端思想影响,被发展为“塔利班”组织成员。某日,父亲接到“基地”组织来信,被告知他的儿子已在阿富汗殉教,成为“烈士”。作者通过这一家人的境遇变故,试图探究恐怖主义给正常家庭所带来的影响,说明整个社会在当代经历的重大思想演变,揭示了年青一代认同极端理念的内因与外因。

     

        “9.11”之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反映在文学作品上,是一系列讨论恐怖主义根源、影响、发展动态的作品的出现。这些作品从恐怖分子个体、家庭、社会关系出发,讨论整个社会背景、风气,试图解析青年人会投身到恐怖主义中的原因,写出了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在当代社会中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旨在寻找解决恐怖主义蔓延的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摩洛哥小说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其影响力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摩洛哥整个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上面,是出现了一系列运用哲学视角和西方现代文艺手段阐释人类命运和人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这些作品运用讽刺、象征、荒诞、变形、意识流等艺术手法怀疑一切存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写作结构,将视角集中在人类整体命运上,写出人类在当代社会中的迷茫和陌生感,旨在寻找自我,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同时,摩洛哥作家不放弃阿拉伯传统艺术手段,并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摩洛哥特色的本土小说,相信在未来摩洛哥的阿拉伯语长篇小说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注释:①埃及的第一部小说《宰乃卜》发表于1919年;伊拉克的第一部小说《为了婚姻》发表于1921年。②麦卡梅(Maqāma)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征的阿拉伯文学文体,注重押韵和修辞,十世纪开始流行。③沙里夫·布慕斯·阿卜杜·卡迪尔,《摩洛哥小说总录(1942-2015)》,E-KUT-BU出版社,2018年④作家凭借小说《遗忘的游戏》入选二十世纪105部最佳阿拉伯小说。⑤作家凭借小说《折磨》,入选2011年阿拉伯“布克奖”短名单。⑥阿卜杜·马吉德·本杰伦(1918-1981)生于卡萨布兰卡,童年随经商的父亲去了曼彻斯特,之后回到菲斯与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之后去埃及求学。⑦阿卜杜·凯里姆·胡拉布(1919-2017)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用笔作为斗争的武器,并因此多次入狱。1948年开始在报社工作,1956年开始在外交部任职,1983年担任部长,是摩洛哥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摩洛哥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作家的另一部作品《阿里师傅》被评为20世纪最佳105部小说之一。⑧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埃及最著名的文学家,曾在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⑨阿卜杜·阿拉维(1933-)生于阿兹姆尔,早年就读于首都拉巴特,后留学法国,1976年获得博士学位。作家于1964年开始创作至今,出版了多部现代主义小说,在摩洛哥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⑩穆巴拉克·拉比阿(1935-)生于卡萨布兰卡附近的农村,后任教于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其作品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文学奖项。该部作品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105部小说之一。11《光面包》已译成中文,故事内容可参阅世界知识出版社《阿拉伯小说选集(第一卷)》,该部作品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105部小说之一。12穆罕默德·舒克里(1935-2003)生于摩洛哥北部,童年生活艰辛,之后随家人来到丹吉尔。直到20岁才开始学习阿拉伯语,1966年初次尝试写作,之后发表多部作品,以自传体三部曲影响力最大。13哈奈撒·布努奈(1940-)生于菲斯,早年投身于教育事业,后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六部小说,作品涵义深刻,其中涉及摩洛哥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摩洛哥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14阿卜杜·哈伊·穆旦,199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分手在丹吉尔》,马上赢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2003年又出版了作品《告别演说》,是摩洛哥新生代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5穆罕默德·阿兹丁·塔奇(1948-)生于菲斯,1966年开始文学创作,后出版了大量作品,其小说《灰烬时光》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105部小说之一,作家一直笔耕不辍,并不断在创新写作手法。16穆罕默德·阿恰亚(1951-),生于摩洛哥中北部,并于梅克内斯求学,毕业于拉巴特法律系,之后成为记者、诗人,并跨足政界,1989年成为摩洛哥作家联盟主席,并于1998年当选摩洛哥文化部长。

     

        阿拉伯国际小说奖(阿拉伯“布克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